English

忻州师院以扶贫支教促进新农村建设

2008-09-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荣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杨荣)全国模范教师谢晓丽说起自己的成长过程,总要提到她的母校――山西忻州师范学院的顶岗实习扶贫支教。1997年10月,还有一学年就毕业的她根据学校安排到忻州市最偏远的贫困县河曲县沙泉中

学顶岗实习。“老师,给我们补补英语吧,您讲得太好了!”讲完第一节课,十几位学生就红着脸来找她。实习结束的头天晚上,校长边帮她收拾行李边自言自语地说:“走了,哪里去找这么好的教师呢!”是乡亲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她的厚望,使她理解了教师的崇高使命,毕业后才毅然返回沙泉中学,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

五台县天和中学特别感谢忻州师院来校扶贫支教。1997年10月,该校因师资贫乏开不全课,百十名学生剩下32名。忻州师院8名学生来校支教的当天,学校里就响起了嘹亮的歌声,第二天,操场里又传出威武雄壮的喊操声。流失的学生被歌声操声所吸引,纷纷返校。上课之余,支教老师还深入到天河村,和村民们一起编演文艺节目、开展体育活动。天河村从此清风扑面,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忻州师院党委书记王秋生视顶岗实习扶贫支教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牛鼻子”。1996年,学校调查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本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时发现:忻州14个县中,县县教师超员,县县缺乏外语音体美教师;毕业生多数不愿意到中小学工作,少数到了的也由于缺乏专业思想和教学经验,不适应中小学的需要。“忻州师院是忻州境内唯一一所师范类高校,为忻州市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服务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毕业生不愿到中小学教书,不怨学生落后,而是学校教育存在严重缺陷。”党委会上,王秋生建议改革学校教育。几经探索调整,最终确定了以到贫困山区中小学顶岗实习扶贫支教为核心的改革方案:

一、实行“512”分段学习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习支教。“5”即前五个学期在校学习理论课程,“1”即第六学期到中小学实习支教,“2”即七八两个学期回校继续学习提高;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农村教育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如在前移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同时,增开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教育”课;在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将原50分钟的课时改为45分钟,四年腾出500个课时,确保学生学完学好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将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校内模拟实践、社会调查和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改革教师、学生和后勤管理的考核办法,为实习支教提供优质服务。如规定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到中小学实习支教;学生人人参加实习支教,且在实习支教前学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并取得校内试讲合格证;实习支教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等。

顶岗实习扶贫支教激活师范教育、农村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盘棋”。学校有了明确的办学目标,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继2000年由专科升为本科后,2007年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基地”,化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与运用专业还成为山西省的品牌专业。1997年以来,学校先后派出8500多名师生到560多所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大大缓解了忻州市农村教师短缺、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参加过实习支教的8500名毕业生中,80%成为贫困地区中小学的骨干教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