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原创”:宁夏回乡文化的主旋律

2008-09-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殷泓 我有话说
在宁夏城乡各地采访回乡文化时,一个词不时出现在记者的脑海里:原创!

这是一个原创剧目,那是一个原创艺术!注重原创,成为宁夏回乡文化的主旋律。

眼下,有一部反映回族起源、回汉团结的大型舞剧被当地人津津

乐道,它就是红透了宁夏,又红到北京、深圳,还将红到阿拉伯国家的《月上贺兰》。这部填补空白的舞剧,由银川市等单位精心打造,迄今已演出三四十场,场场好评如潮。近日,记者在银川艺术剧院观看了其中的几个片段,深深被这部舞剧的艺术冲击力震撼。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剧目介绍上有两个醒目的字:“原创”。银川市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正因为是“原创”,它才有这么大的魅力!

说到“原创”,有心的人会发现:宁夏这些年叫得响的戏剧几乎都是“原创”的,各类剧团上演的也多是原创剧目。宁夏话剧团演出的《天下第一难》、《这样的庄稼人》、《王振举》、《女村长》、《农机站长》、《铁杆庄稼》、《梅家小院》,刚刚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排演的《村医》,都是剧团的原创作品。他们演出的大量课本剧,不论形式还是内容,均属“独创”。宁夏京剧团演出的《红绿灯・斑马线》、《新闹龙宫》、《海上生明月》,都是本团的“专利”。就是以演传统戏为主的宁夏秦腔剧团,也创作演出了以反腐倡廉为内容的《清风明月》等时代新戏。青铜峡市文工团的《大棚情缘》、西吉文工团的《花儿四季》、海原文工团的《花儿故乡》、固原市剧团的《走出大山》等,无一例外都是原创剧目。

这些原创剧目,由于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受到热烈欢迎,有的甚至久演不衰,多数剧目演出都在百场以上。其中,《梅家小院》竟演出了540场。

宁夏回乡文化的繁荣,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提倡、扶持是分不开的。自治区领导明确提出:宁夏地方小、人口少、总体实力不强,很难在全国拿“团体冠军”;但是,宁夏经过不懈努力,完全有可能拿“单项冠军”!不仅如此,各级领导还身体力行,投身各种文艺创作。从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到各市县负责人,有不少人不仅赋诗、作词、写歌,而且创作其他文艺作品。这类“业余创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原创”,为宁夏赢得了荣誉。由于上演的多是反映现实生活和真实历史的原创作品,宁夏拿到了不少“单项冠军”。“文化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奖”、“人口文化金奖”、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突出贡献奖、中纪委反腐倡廉“艺术奖”等过去很难企及的奖项,都被宁夏拿到了。就连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的桂冠,也被两个宁夏人戴在了头上。有的剧目拿到多个奖项,有的奖项被宁夏多次获得,有些奖项,就是一些经济文化大省也没有拿到过。

专业文艺团体唱响了“原创”主旋律,

群众性文艺演出也不乏“原创”佳作。近几年,“清凉宁夏”、“湖城之夏”、“星海之夜”、“彩色周末”、“农民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在演出内容、演出形式上都有许多创新。

地处六盘山下的隆德县农民书画院,竟拥有几十名“农民院士”!这个刚刚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的山区穷县,有着丰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全县每天练习书法一两个小时的达上万人,其中小有成绩的就有数百人。仅隆德农民书画院,就荟萃了本地近200名在书法、美术、篆刻、剪纸、雕塑、摄影等方面颇有建树的农民艺术家,其中卓有成就的被尊称为“农民院士”。

书画在隆德县已经形成一种新兴产业。40岁的城关镇十里堡村农民杨惠平,每年靠自己的书法作品能获利五六千元,仅春节卖春联一项就能挣到2000元。林泉村练了20年书法的王建宏,一幅字最高卖到600元。现在,他和妻子已不再以种地为生,仅靠卖书法作品和装裱字画,就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了。

回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丰富了宁夏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改善了宁夏人的物质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