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上讲台的老师

2008-09-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唐湘岳 通讯员李支国、崔家盛、朱欣然 我有话说
从部队到地方,从学校到教育局,“鱼片”刘朝华没有站过一天讲台,但是在他的网友眼里,在他帮助过的学生心中,他可亲可敬,是不上讲台的老师。

“他不让我叫他老师”

――炎陵县肥肥陶瓷店经理王勇的回忆

1999年,刘朝华退伍到东风乡中

学负责后勤,我当时在学校读初二。因为家里穷,从小学开始,我就一直欠缴学杂费。那年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欠缴学费领不到新书。我跑到总务处去要求领书,刘朝华正好在旁边看到。第二天,老师给我发下新书,我高兴极了。过了两个月,我才知道,是刘朝华帮我垫缴了学费。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当时的月工资只有200多元,而帮助我的钱是600元。

他对我们贫困生特别上心。我们从家里带到学校吃的菜馊了,他就让我们到他房间一起炒菜吃;饭不够,他就买来包子、方便面给我们吃。他带我们唱军歌、练跳远。他不让我们叫他刘老师。他的理由是:“我没教你们一个字,没给你们上过一堂课,还是叫我朝哥好了。‘老师’这两个字太神圣了。”

有一次,我和同学发生矛盾,一怒之下,我把他的课桌掀翻了。班主任老师在班会上批评我,我不服气,当场顶撞了他。老师很生气,要我找家长来赔礼道歉,不然就转到别的班上去。我们吵到晚上10点多。朝哥赶来,把我拉到他房间,给我提水洗澡,和他睡在一张床上,教我学会遵守纪律,尊重老师。还用他在部队的经历开导我。他说:“一个人,只有做到了让别人满意,自己才会满意。”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第二天,我主动当着全班同学向老师认真做了检讨。从那以后,我坏脾气改了很多。

初中毕业,我到佛山打了几年工,赚了点钱,准备回炎陵开家陶瓷店。他就帮我到工商、税务等部门办手续,教我怎么签合同,还告诉我:“不着急,慢慢来。做生意,只要讲诚信,不怕做不开。”2007年3月,我的店子开张,他专门赶过来放了挂鞭炮,茶都没来得及喝,匆匆走了。

回想起来,这么多年,他一直在默默帮助我,生前,他不让我叫他老师,现在我要说:“朝哥,你是影响我一辈子的好老师!”

“像‘鱼片’一样活着,一样行动”

――网友“小刀”的回忆

我比“鱼片”小5岁,开了个小网吧。我们相识是因为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我到炎帝文化城看球,人多,坐在最后面,他端来两杯啤酒,我们边喝边看边聊,聊出许多共同爱好:体育、摩托车、军事、上网。所有的人都走了,我们还在聊。聊他骑摩托到乡下助学的感受,到户外旅游的经历,我羡慕他的生活方式。他说有机会带我一起去行动。

后来,一到周末,他就打电话邀我一起去行动。印象最深的是去年9月去石洲乡马坳村小磊家。我坐他的摩托车,山路一个急拐弯,摩托侧翻在地,我们一起摔倒在泥坑里,还好没什么大问题。小磊的父亲去世早,妈妈走了,他与爷爷相依为命,小磊渴望的目光,爷爷木讷无助的表情,老是在我脑海中浮现。说实话,我对贫困原先是没什么概念的,看到现实我感到震惊。“鱼片”抓住我的手说,要是我们尽自己的一份力,让一个活生生的人重新有了希望,心里会不会很舒畅?我说,那当然。他又说,如果我们让身边的朋友都来尽自己一份力,那我们身边就不会有失学的孩子了。

今年“六一”节,“鱼片”把小磊接到他们家玩,我也买了一辆自行车送给小磊,小家伙高兴坏了。我们就希望让小磊过一个开心、难忘、属于他自己的“六一”。

我们一起助学,把需要帮助的学生资料、照片发到网上,让社会更多的人关注他们……

认识他以前,我基本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每天打电游、聊天,喝酒,无所事事,还在街上打架。是“鱼片”的出现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同样是上网,以前是玩电游、聊天,现在是把助学的资料和照片传到网上去。同样是骑车,以前是追求速度和刺激,现在是助学行善。“鱼片”走了,我很不习惯,很不习惯,觉得自己的精神支柱突然倒了。我经常看“鱼片”跟我的合影,看着看着,就仿佛听见他在说:“小刀!振作起来,继续行动。”现在我已经正式加入炎陵义工组织。我会像“鱼片”一样活着,一样行动。

“人生的指南”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曾艳萍的回忆

第一次见刘叔叔是在炎陵一中读高三的一个下午。我不善言语,说到家里的情况心里就特别沉重。刘叔叔笑着说:“人要生活得快乐点!我看小曾比较内向,以后快乐一点!”之后就出发去我们家里了解情况。先到吴燕红家,家长不在,主要是拍照,未及小坐又继续赶路去我家――沔渡镇苏洲村。我爷爷奶奶一见来了客人忙招呼他们吃梨。刘叔叔给老两口拍了特写。我只当他们是随便拍怕,没想到后来把相片洗出来了。我把相片带回家,只照过一次相的爷爷奶奶又是感激又是好奇,最后感叹了一句:“好人啊!”

第二次见面,刘叔叔给吴燕红和我各送来600元现金和一大袋文具。他说:“这些都是在网上筹集到的,钱不多但都来之不易,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工资不高还汇了两百块!我只是想让你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多少有点零花钱用。”

最难忘的是去年6月1日晚上。我们正上着晚自习,班主任说刘叔叔和他妻子过来看我们了。为了不让其他同学看到,他们在空地上站着等,没有带雨伞,当时下着小雨。他们嘱咐我们沉着应战高考,还递给我们一些营养品,说今天是儿童节,你们虽然都是要高考的人,今天还是把你们当孩子好了。雨中的一幕经常在我脑海里出现。

到了大学,一直想着给刘叔叔写信,可是苦于不知道他的名字。刘叔叔当时只告诉我们姓。我们也不好意思问,不知道怎么问才显得有礼貌。迫不得已我拿同学手机给他发了条短信,说我是炎陵本地人,也想加入炎陵义工的行列,要他留下姓名方便联系。可刘叔叔却说姓名只是人的代号。我还是没有停止查找,终于在炎陵论坛上发现有一张存折的照片,户名是刘朝华,那是“鱼片”为提高可信度筹集更多善款才公布的。就这样我把拖了好久的信寄了出去。现在想来自己多么愚昧,居然连恩人名字都不知道。

我在给刘叔叔的信中写道:“家乡和西藏是我真正想停留的地方,那里有多少农民辛苦耕地的背影,有多少孩子渴望的眼睛。我常想着你和朋友骑着摩托车开往一个又一个村庄的情景。不久的将来,我也会从事你现在的事业。”

想不到,刘叔叔给我们俩写了一封2600多字的回信。他在信中说:“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人的价值就应该在被人需要中体现。这是我离开部队时,我队长告诉我的,我一直信守着这句赠言,热情地对待任何工作。现在送给你们。你们已经步入了这个多彩缤纷的社会,还会遇到很多事,甚至面对很多的不公待遇,我希望你们豁达。‘吃亏是福’也许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化蝶之前力量的聚集。贫困的过去,只有在成功以后,才能成为资本。我希望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我最遗憾的是没有读过大学。我希望你们好好把握现在,多利用这几年的时间充实自己。多学习一些知识,参加工作后,一定用得上的!”

这封信,我和吴燕红一直带在身边。它是我们人生的指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