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恒的民族特色

2008-09-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杨永林 我有话说

享有“西藏干部的摇篮”、“西藏人才的培养基地”等盛誉的西藏民族学院,50年来始终如一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且结合西藏的区情,走出了一条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课堂

1958年西藏民院在创建初期就坚持不懈地在师生中开展以爱国

主义、阶级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藏民院根据西藏的区情特点,实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工程。

早在1993年,西藏民院就拨出专款组织人力、物力建设了“西藏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图片展室”,展览分为“西藏的主权归属”和“西藏的人权状况”两个展区。“西藏的主权归属”展区通过一幅幅真实历史图片再现了元、明、清政府有效管辖西藏的史实;“西藏的人权状况”展区对西藏人民新旧人权状况进行了对比,特别每隔三、四年就将西藏建设的新成就都反映到这部分展板上去,充分展示新西藏人民享受着充分的人权,过上了越来越富裕的生活,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广大农牧民的人权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院把这个展室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分裂教育的基地,在当地和西藏自治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分别在2004年被陕西省咸阳市确定为咸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西藏自治区确定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藏民族学院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西藏,以藏族、汉族为主,还有部分羌族、回族、门巴族和珞巴族等民族。在课程设置上,西藏民院根据本校学生的来源、民族构成以及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要奔赴西藏就业的现实情况,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外,学校还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及“唯物论”和“无神论”、西藏经济概论、西藏革命史、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藏族史、藏族文化概论、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西藏审美文化、西藏宗教与象征人类学、西藏民俗文化等课程,构建起了西藏民族学院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

西藏民院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藏族史”、“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西藏的宗教与文化”、“藏语文”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党的民族政策,从思想深处明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对西藏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了更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西藏民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以及每逢西藏的重大庆典活动等过程中,都要请学校当年参加西藏和平解放和建设的离退休老同志给同学们作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报告。

学生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扩大了各民族同学间的文化交流,并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风气。

今年拉萨“3・14”严重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后,西藏民院师生同声谴责,他们纷纷表示,新中国使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广大农牧民真正成了西藏的主人,过上了自由富裕的生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谁破坏民族团结,谁就是历史的罪人。

为了使学生思想得到引导,情操得到陶冶,学习得到激励,学校还将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和建设和谐校园结合起来。一年一度的“春之华”“秋之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充分反映了西藏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生动体现了西藏民院的办学特色;学校迎新晚会、社团巡演、新生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藏、汉、英”三语演讲比赛等争奇斗艳,竞显芬芳,共同构建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义务藏文学社、雪莲同心社、圣地歌舞学社、草原群英社、藏羚羊足球俱乐部等具有藏族风情的社团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第二课堂,也让身处内地的汉族同学进一步了解了西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增进了各族同学的广泛友谊与和谐相处;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咸阳市、陕西省、西藏自治区和全国比赛,屡获殊荣;“八荣八耻”、“文明公约”和“十不准”行为准则牌,24块展板组成的宣传橱窗、通往学生宿舍的主要马路边设置的墙报栏等提醒学生们随时注意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