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立足服务 善待媒体

2008-09-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甄澄 我有话说

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有1万余人,而注册记者就有25000名,新闻媒体是最为庞大的服务对象。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充分实现了“善待媒体,立足服务”的理念,严格遵循合同义务,尊重国际惯例,兑现政府承诺,提供了优质而有特色的媒体服务,得到了国际媒体高度称赞。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明确表示,本届奥运会、残奥会的媒

体运行工作是历史上最好的。

日前,本报记者对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部长孙维佳进行了专访。

记者: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在媒体运行工作方面明确提出了“善待媒体”的理念。请问怎样理解这一理念?

孙维佳:“善待媒体”首先是一种立足服务的理念。以前我们多是从宣传出发、从管理出发,而现在是从为媒体服务出发。这次特别设立媒体运行部,意味着突出服务理念。面对媒体,只要是我们的客户,无论来自哪国哪地,所做报道为何,我们都会根据“举办城市合同”中的《媒体技术手册》对其提供各项服务。

“善待媒体”还是一种对媒体权利的保障理念。这种权利就是知情权、采访权和报道权。我国在2007年1月颁布《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办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明确提出自由采访权利,凡是应该公开透明的地方,我们都开放,只需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即可。

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曾告诫所有的奥运会组织者要善待媒体,因为他们是每届奥运会的最终裁判。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收视率创新高,全世界给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高度评价,这都离不开媒体对北京奥运的真实报道和宣传,也是我们“善待媒体”工作理念的成功。

记者:你们在具体工作中是怎样实现这一理念的?

孙维佳:“善待媒体”不只是理念,更是具体行动,既体现在大的方面,也体现在很多细节之处。

25000多名注册记者,除1000多境内记者外,绝大部分来自境外。工作和居留许可、文物拍摄、采访中国运动员、突发事件、聘用本地员工、租住房屋、物资通关、进口无线电设备、机动车临时入境、临时驾照、临时银行账户、境外报刊零售、收看外国卫星电视频道、互联网访问等等,背后的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往届奥运会经常发生文字记者因混合区过于拥挤而无法采访到运动员的情况。为此我们在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8个热门场馆设立专门机位,保证记者可以在记者席或工作间就看到混合区的采访信号。按惯例,场馆媒体中心应在赛后三小时关闭,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记者在赛后三小时依然没有完成工作,我们根据记者要求灵活调整场馆媒体中心开放时间,保障他们顺利完成报道工作。为了记者工作不受影响,我们还承诺并做到了在工作区丢失物品先赔再说。

服务是全方位的。在媒体餐饮区等区域,我们提供最便利的生活设施、最温馨的休闲空间、最体贴到位的服务项目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氛围。为了满足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早餐时间延长到下午两点;往届奥运会,交通常常是媒体抱怨的重点,而此次班车时间随时调整,让最挑剔的记者,也无话可说。针对残疾人记者我们特别增加了随时、追踪、询问式服务。有国外媒体工作人员被检查出患有传染病,我们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协助安排治疗、陪护,连送花、写慰问信这样的细节都没忽略,令他们非常感动。

记者:过去我们从未在短时间内面对如此之多的外国媒体,你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孙维佳:对此我们有充分准备。这几年我们每年举行媒体工作研讨会、转播商大会、世界新闻媒体大会,仔细研究各媒体工作模式,了解他们的需求,根据合同义务、大赛惯例做了详细规划。我们还准备了很多应对突发问题的预案,反复演练。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我们每天都与转播商和文字媒体开通气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

记者们对某些比赛的热情特别高,比如奥运首金的争夺、中美男篮小组赛、巴西同阿根廷男足半决赛等,吸引了大量媒体蜂拥而至,超出两倍、三倍于坐席数,致使场馆“媒体爆棚”,于是我们采取诸如延长混合区采访时间、增加发布会场次等措施解决,甚至拉起人墙维持采访秩序。

记者:有没有这种情况,国外媒体对你们的服务从不信任到信任?他们对媒体运行工作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孙维佳:媒体运行的成功影响着全世界对奥运的评价。在奥运会开幕前夕和开幕之初,国外媒体确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但随着赛事的展开,我们用积极有效的工作很快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在奥运会进行到第二周,就有国外媒体工作者当面向我表示对北京奥运会成功的祝贺,当时在来华报道的国外媒体群中就已经形成了一致的观点:这是一届非常出色的奥运会,赛事运转及其他各项工作都非常成功。

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席高斯帕在前不久给我的信里风趣地说,他在奥运会期间没看过我着过一次急,发过一次火,因为实在没有什么令人焦虑、担心的事情发生,这说明我们的媒体运行工作非常圆满顺利,而这种圆满顺利也恰恰是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NBC副总裁吉拉迪先生也说,面对转播商的抱怨和他们提出的挑战,媒体运行部承担了最艰苦的工作,战胜了这些困难和挑战。一位名叫卡曼的德国电视台记者当面对我说:“你们的工作非常专业,在我参与报道的几届奥运会中,你们的组织服务是最好的,很棒!在这里工作很快乐!”一位外国残疾人记者对为他服务的志愿者说:“在北京,你是我的天使。”

记者:您如何评价您的团队?

孙维佳:我们的团队包括700名工作人员,3000名志愿者,他们非常敬业,是一支了不起的队伍。

媒体运行工作在我国还是个新事物,在筹办奥运期间,我们首先注重人员招募,从全国选调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工作人员。新组建起来的团队没有任何经验,我们边学习边积累。对非专业的志愿者,两年前就开始进行系统培训。

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每个竞赛场馆都有一个团队,负责所在场馆媒体运行工作,看台席、记者席、混合采访区等等都有我们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身影。近40个场馆团队,以及负责IBC、MPC、奥运村、媒体交通、住宿的工作人员,他们精确地执行着同样的程序,达到了完全一样的高水平。他们熟悉规则、敢于管理,每个细节都做得非常到位。

北京奥运和残奥媒体运行工作成功的背后,是大家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他们坚持职守,常常到凌晨才休息,而三、四个小时后又开始了第二天的工作。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记者:您认为“善待媒体”的理念在经过“两奥”的践行之后,对今后我国社会生活将产生哪些意义?

孙维佳:首先,通过两个奥运的举办,我国明确提出了媒体运行的理念,并形成了这种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很多大型社会活动都需要,比如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都正在按照奥运会的思路进行媒体运行的筹备工作。

其次,对于我国的新闻教育具有一定意义。我们对6所高校的3900余名媒体运行志愿者进行培训,累计超过200学时,其中很多是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们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得到了新闻学者、老师的广泛认可,他们觉得很有意义。

第三,通过对媒体服务来影响媒体的评价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这个方面,我们不应急功近利,应在长期合作中交朋友,在潜移默化中与媒体更好地沟通。在“两奥会”期间,我们和转播商天天见面开会,彼此熟知,有时一个玩笑就能化解一个问题,这源于我们以诚相待,实实在在。

北京奥运会期间,前来报道赛事的注册记者在工作之余,还能够参加各种领略北京文化的采访活动。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