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政府职能“归位”

2008-09-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由胜春 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我有话说

秋意渐浓,天气渐凉,可辽阳市弓长岭区的管道燃气、集中供热、自来水等民生工程仍然热火朝天。区委书记吕有宏打趣地对记者说,过不了多长时间,弓长岭区的老百姓就会用上“外资”水,点上“民营”气了。

公用事业一直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坚冰”。自2001年开始,弓长岭区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终于闯出了一

条“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的公用事业运行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区90%的公用事业已经完成了从国有经济单一格局,到国有、民营、内资、外资共同开发建设经营的新局面,供暖、供水、燃气、环卫、殡葬、污水处理等一大批市场化运营的公用事业企业活力四射。

辽宁省委书记张文岳说,弓长岭区的经验说明,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迎难而上,这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终究是能实现突破的。

弓长岭因矿设区,以往,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依托于弓矿公司。1984年建区后,地方虽有投入,但每年一两千万元的资金对于一个基础相当薄弱的地区来讲,仍是杯水车薪。供水、供暖、环卫等“吃皇粮”企业躺在国家财政的襁褓中养尊处优,既无压力,又无动力,更无活力;暖气不热,街区脏乱差,自来水管网破旧,供暖管网年久失修……公用事业的服务质量和产品数量远远不能适应百姓需求,群众怨声载道。财政减负增效的利益动力,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责任动力,共同构成了弓长岭区公用事业改革的双重原动力。

财政投不起、养不起的公用事业非得由政府包办不成?“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坚冰”要不要打破?弓长岭区公用事业局的负责同志坦率地向记者承认改革初期存在四种心态:一是不敢改,怕承担风险,怕引来非议,怕“打不到狐狸惹来一身骚”;二是不想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是不愿改,个别部门不愿做改革的“试验田”,更不愿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宁可吃“大锅饭”;四是不会改,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无成型的经验可以照搬,又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旦触及到既得利益,究竟怎么改,通过什么途径改,改到什么程度?

骑上虎就不下来,弓长岭的决策者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革。

他们首先从政府自身寻找改革切入点,重新明确了政府在公用事业中的职能定位,把不该管的放手,把该管的管好。用区委书记吕有宏的话说,就是“越位的地方要退位,缺位的地方要补位,错位的地方要复位。政府要从过去的公用事业、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直接供应者、生产者转变为‘合作者’、‘促进者’和发包人,变传统的政府垄断公用事业服务供给模式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公用事业的最佳供给和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

弓长岭区区长吴雪冰坦言过去政府在公用事业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错位”、“缺位”和“越位”的问题:一是“错位”,财政直接向生产竞争领域投资,几年来累计达到8000多万元,基本成为坏账和闲置资产;二是“缺位”,政府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方面的投入缺乏,城市没有完善的污水管网,没有集中供热网,老百姓不得不用高价罐装液化气、一天要接三遍水;三是“越位”,政府大包大揽了许多不该做的事,包括代开发商组织动迁,向企业发放周转金,给企业担保,政府部门做买卖……

公用事业改革就是要从深层次上破除机制体制障碍,实现政府职能的理性回归。首先,财政要坚决从直接投资领域退出,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加快企事业改制步伐,尽快甩掉计划经济遗留的包袱,解决“错位”问题;其次,政府要完善行政服务机制、整合行政资源,提供更快更好的行政服务,解决“缺位”问题;第三,政府让位于市场,依托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公用事业,向市场要资金,向市场要管理,向市场要效益,实现公用事业领域“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的改革目标。

开弓没有回头箭,弓长岭在辽宁率先开始了公用事业改革的破冰之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