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二F”火箭诞生在改革春风中

2008-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 我有话说
3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郭老名言“科学的春天来了”传遍大江南北。1981年我考上了童年梦想的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如愿以偿地走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的大门。

90年代初,因为无任务可干,科技人员跳槽风也刮进了航天队伍,外国大公司的班车甚至开进了我院生

活区,接送跳槽的科研人员。为了走出困境,留住人才,院里做过台灯、电扇、音响;为了发展事业,稳定队伍,院里还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大家承揽国外发射项目。

1992年,党中央高瞻远瞩,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项目。我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人类太空活动的舞台就有多大。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把人送上太空的运载工具。我们决心在原有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的基础上,研制更大推力、更可靠和更安全的长征二号F火箭。

那时的困难难以想象。比如一发火箭需要上千种、四万余只元器件,而国产元器件失效率比较高。我们的研制人员就在设计上想办法――采取冗余措施,坏了还有备份。可是这样就增加了火箭重量,于是又想办法――通过提高火箭运载能力来解决。类似问题有很多,攻关大项目就有100多项。

对于火箭逃逸系统,我们只在外国画报上见过部分外观,而对怎样设计制造一无所知。某航天大国曾说,中国的工艺和生产水平无法达到载人航天对火箭的技术要求,只要中方出资,他们可以直接提供图纸和产品。但是我们拒绝了。

勇攀科技高峰,是航天人刻骨铭心的志向;不达目的决不退缩,为国争光,是航天人义无反顾的追求。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了我们年轻一代,大家振奋精神,顽强进取。

为了送神舟飞船上天,我院科技人员一次次对着国旗庄严宣誓:以我们的智慧和汗水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系统老总们带领科研队伍,从元器件开始,一个个地筛选。在设计、工艺、生产、检测、试验各个环节精益求精。

有多少不眠之夜,研制人员熬红了双眼;有多少阖家团聚的节日,设计、工艺、生产、试验人员紧张地忙碌在攻关前沿。

奇迹在奋斗中诞生。在难度最大的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系统的研制中,整整4年攻关,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种种挫折与磨难。其中,在对故障模式的仿真、栅格翼、整流罩三个瓶颈的攻关中,18个月里完成了两三年的工作。胜利在望时,出现了因技术难点过多,火箭整流罩超重几百公斤的问题。为整流罩减肥日夜苦战三个月,创造了1个月完成3个月工作的新纪录。其中的艰巨与复杂难以说清。

1999 年11月20日,以我院为主研制的“长二F”运载火箭把“神舟一号”飞船送上太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序幕。全院科研人员备受鼓舞,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

“长二F”火箭是目前中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其中10多项新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发射“神二”到发射“神七”,“长二F”运载火箭屡建战功。

改革开放30年,为航天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我们的航天实践不断发展,航天理论不断成熟。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几年才能生产、发射一发火箭;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也只能生产、发射两三发火箭;从2006年10月到去年6月,我们已发展到每月发射一发火箭。截至2007年,我国已经成功为外国发射卫星34颗,涉及十多个制造商,多种型号。包括“长二F”在内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为兼容性良好的火箭,从1996年以来已实现了连续67次成功发射。现在,我们正在研究、设计、生产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的新型火箭。

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千军万马完成航天工程提供了组织保证;几代航天人义无反顾、甘于寂寞,心无旁骛,艰苦奋斗,是祖国航天事业成功的最宝贵的财富。党中央总结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贴切。(本报记者吕贤如整理)

人物小传:李洪,1964年生于沈阳,1985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1988年获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硕士学位并进入该院,2007年12月任该院院长。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四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2008年获“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突出贡献”证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