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守汶川“生命线”

2008-10-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陈凯 我有话说
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震重灾区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汶川大地震让原本95公里长的都汶公路彻底中断,进出阿坝州只能绕道900多公里,中间还需要翻越两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

这条地震前每日车流量12000辆的快速通道,因地震变得面目全非:80%的道路损毁,1亿立方米土石塌方,14公里公路路基被完全掩埋,沿线

81座大、中型桥梁不同程度受损,其中57座桥梁受损严重,8座桥梁被完全掩埋或垮塌,数十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隐患点分布两侧,上百处路基边坡高危点潜伏于中……

就是这条曾被认为“三年才能修通”的公路,经过4000多名施工人员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在地震发生仅3个多月后,顺利实现全线通车。但是,由于都汶公路处于震中,次生地质灾害频发,受雨季等气候因素影响,公路的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十分脆弱。

据了解,从9月23日开始,近一周的强降雨在四川盆地西缘持续。受暴雨、泥石流等影响,都汶路发生滑坡、塌方等大小不等的地质灾害共计30多处,其中较严重的有五、六处。26日,暴雨造成泥石流、塌方达到5万多立方,都汶路百花大桥一带更是受损严重,“生命线”再度中断!

灾情就是命令!四川各级交通部门迅速启动早已制定的应急预案,全力以赴投入到修复抢通和运输保障中。

面对争分夺秒的“生命线”抢通战,交通人深知自己身上的重担。他们没有退缩:抢通机械24小时不停机,抢通人员24小时不离岗,抢通工作24小时不间断……一连串的24小时给出了攻坚战最好的答案!

大雨如注的悬崖边,奔腾不息的岷江峡谷旁,四川路桥的施工队伍合力奋战,抢通生命线的接力赛如同硝烟四起的战场。机械的轰鸣、雄浑的口令、钢钎、铁锹与顽石的碰撞,一切声音都是这条铿锵生命线上嘹亮的冲锋号角……都汶公路位于地质结构复杂、独特的青藏高原板块上,正处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其以花岗岩体为主的地质结构在地震中已经破碎不堪。在往年雨季,都汶公路上由于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年年都有,如今更是灾害频频。

9月下旬近一周时间的强降雨,再次引发了都汶公路多处地质灾害,并造成公路一度中断,但是由于抢通工程开展及时、施工技术科学、先期工程的公路设施和保通工作机制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使汛期的抢通工作进展迅速。截至9月28日12时,都汶公路全线恢复通行。

一直坚守在现场指挥抢修的都汶路抢通保通指挥部召集人、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副局长罗玉宏向记者道出了快速抢通的谜底。他介绍说,快速抢通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首先,从都汶公路全线通车以来,四川省都汶路抢通保通指挥部根据制定的全路段抢通保通施工保障方案,针对重点灾害路段沿线布置了7个常驻监测点,并配备了30多台机具设备和120多名抢修人员,进行24小时待命坚守。这就保障了都汶公路在汛期出现险情后,抢通人员和设备可以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组织抢险保通,确保公路基本畅通。同时,结合道路巡查机制,组织排危除险作业人员,对沿线路基上边坡危岩等地质灾害点进行了主动排危除险工作,提前消除了一些隐患。

其次,先期抢通工程的设施和技术发挥出很大作用。譬如:坚固的挡墙起到了稳定坡体的作用,减少了泥石流的破坏;专门设置的地质灾害避让通道,在主车道被泥石流覆盖后发挥了很大疏通及施工安排的作用;针对雨季泥石流频发的特点,施工人员采取来水分流,以减少泥石流的冲刷等等。正是这些科学合理的防护设施和技术,使都汶公路在暴雨影响下,发生的灾害以泥石流居多,而损毁严重的塌方则很少。例如:此次造成道路中断的百花桥路段,就是局部强暴雨造成的泥石流所致。

第三,加强交通管制,及时疏导堵塞车辆,避免人员和车辆长时间滞留。由于一些桥梁和受灾较重路段的通行能力有限,只能单车通过,从10月1日起至明年4月30日,都汶公路实行交通管制,全天单向单车通行、限时限载限速通行。据统计,都汶公路目前每日通行车辆在2600辆左右,通行较为顺畅,安全也能得到有效保障。

国道213线都江堰至汶川自抢通以来,蹲点待命的交通工程人员不计其数。他们放弃与家人的团聚,24小时轮流坚守在这条奔腾不息的生命线上,为过往的每一台车辆、每一个行人守望平安,呵护希望。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坚守,它需要交通人用汗水、甚至鲜血去精心守望。

(据新华社成都10月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