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报效祖国是海外学子不变的心愿

2008-10-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顾行发(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我有话说
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国家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联。1978年,我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批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幸运儿。1986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被公派留学到法国开始了我的留学生涯。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并不富裕,但还是拿出专项经费资助青年学子出国学习深造,让我深切体会到自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
者。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我一直期望学有所成、报效祖国。2004年,我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到遥感应用研究所工作,正是为祖国效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毅然放弃了法国农科院终身研究员的职位和法国国籍。2005年,得到中国科学院党组的信任,我被任命为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常务副所长,2007年荣任所长。其实,全国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很多。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共有121万多人出国留学,学成归国近32万人,我们中科院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大约2000人左右。中国科学院党组和各级党委都非常关心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支持他们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和特长,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其中一部分优秀人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有一部分人走上科研院所的领导岗位,成为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的一支骨干力量,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正是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科研领域的创新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配套保障;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海外学子报效祖国、发展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和广阔的天地。一批批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敢于竞争、创新能力强的海外学子投身到国家科技创新事业之中,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卫星技术、海洋研究、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和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等战略高技术研究成效显著;正负电子对撞机、激光物理、量子信息、纳米等基础研究成果丰硕;青藏铁路、新能源探索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攻关成绩斐然。特别是最近“神七”载人飞船任务的圆满成功,又一次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我国的科技水平,为人类和平利用空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这些丰硕成果取得的背后,不仅能看到老一代归侨科学家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也能看到新一代海外归国青年专家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顽强意志。目前,承担国家“863”、“973”等重大国家科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有一半以上是海外归国人员;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海外归国人员分别占66.67%、40%和30%以上。

我也亲身参与了许多面向国家需求的重要科技攻关任务,感触最深的有两个,一是“探月工程”。“登月”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讲,一直是个“神话”,但从2004年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到2007年10月24日“嫦娥1号”顺利升空,短短三年的时间,我国实现了奔月梦想,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成功跨入了深空探测的新领域。二是“抗震救灾”。在危难时刻,广大科技工作者挺身而出,发挥个人所学专长,全心全意为灾区群众忘我工作。我们遥感所的科技工作者,运用遥感技术,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一线。在每一个不眠之夜,虽然身体的疲惫已经到达极限,但在精神上是那么的充实,国家培养我们做什么?就是要我们在国家、人民危难时刻能够发挥对地观测技术和遥感信息作用,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

如果说30年前改革开放使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那么30年后的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着鲜花烂漫的“科学之夏”。作为科技界的海外归国人员,我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这绚烂的“夏花”开得更加绚丽、持久而勤奋工作、努力奋斗,不辜负国家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的信任,交出一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答卷。

(本报记者罗旭整理)

人物小传:顾行发,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联合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UNGAIDe-SDDC)执委会副主席,研究员。1962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1978年考入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1991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物理系遥感物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