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灾区就是我们的家

2008-10-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王永孝 通讯员 樊祥胜 本报记者 温庆生 我有话说

率领工程团紧急驰援,6昼夜抢挖出国家财产630万元;舍家为民,给地震灾区建起第一所希望小学;指挥重建家园,为巴山蜀水留下一批优质工程――第二炮兵某工程安装团团长张玉良带领官兵连续奋战100多个日日夜夜,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屡建奇功。

两进北川

张玉良所在安装

团,是参加过“两弹一星”实验工程保障任务的英雄部队。5月15日凌晨,张玉良带领部队一出现在受灾严重的北川县城,立即引起人们关注――官兵们个个都是工程专家和技术骨干,工程抢修车、通信车、指挥车、大型机械装备一应俱全。两天时间,他们依靠先进装备和高超技术,先后从废墟深处成功搜救幸存者3人,解救被困群众300余人,运送救灾物资15吨。

8层的北川农村信用联社营业大楼整体坍塌,30多名工作人员被埋,大量现金失踪。张玉良主动请缨担任突击队长,率领由86名技术骨干组成的“突击队”,“三班倒”昼夜施工,机械开挖和人工清理同步进行……

5月18日起,北川连降大雨,山体滑坡不断,余震时有发生。5月20日20时,唐家山堰塞湖水位危急,上级命令:北川县城内所有搜救人员全部撤离。而此时,离打通金库的距离只有两米!

“国家财产绝不能放弃,挖不出金库不收兵!”部队撤出北川后,张玉良反复向上级请求,终于得到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准。当晚,张玉良带领队伍冒险再进北川。

5月21日下午16时,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金库顶部掀开,5个存放现金的保险柜被逐一发掘出来!张玉良带领官兵清理完遇难者遗体后,又把散落的纸币从瓦砾中一张张拾起,至19时20分,630多万元现金和大量凭证被抢救出来……

建第一所希望小学

汉旺镇凌法小学始建于1938年,是绵竹市唯一一所“农村校风示范学校”。特大地震给这所小学造成巨大损失,20间校舍全部坍塌,教具器材全被掩埋,全校320多名学生失学。

“孩子几时能有学校啊?”5月22日,张玉良带领部队转战绵竹灾区,在“进村入户”搜救中,听得最多的,就是乡亲们的这句话。

“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灾区就是我们的家。”望着孩子们一双双眼睛,张玉良说:“不能让家里的孩子没有学上!”他立即组织召开临时党委会,作出一个“舍家为民”的大胆决定:把团队施工点680平方米具有抗震、保温、防火、隔热功能的活动板房拆掉,立即运到灾区,5天之内建起一座设施齐全的学校!

5月24日,凌法小学活动板房教室破土动工。官兵们来到学校原址,在废墟中把学生的书包、课本、桌椅、教具等一一挖掘出来,在残垣断壁中清理出1300多平方米平地,夜以继日地开始施工。

连日暴雨如注,路面泥泞不堪,满载着680平方米活动板房的运输车陷在了距离学校100米之外的泥潭里动弹不得。张玉良带领官兵们就地卸车,硬是冒着暴雨将一块块几十公斤重的夹芯钢板扛到工地上。

6月1日,一栋饱含工程安装团官兵心血和汗水的灾区第一所希望小学落成,新的学校设有电教室、图书室、广播室、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国旗台、水冲式厕所等基本设施,共有9间教室,可以满足400余名学生同时上课。看着孩子们高兴地走进校园,张玉良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

一保救急、二管长远

在恢复灾区“通电、通水、通燃气、通信”的战场上,张玉良指挥官兵组成多支“抢通突击队”,同时展开作业,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用3个小时成功完成28个户外基站通信电源抢修任务;用7个小时抢通10万部固定电话,确保绵竹各级抗震救灾指挥系统通信畅通;用18个小时抢通绵竹市区漏水管道138处,敷设供水管道6800米;用23个小时,打通绵竹市区第一条天然气主管道,敷设地下天燃气管道 3150 米……

绵竹市供水主管道涉及全市20余万群众的用水,早一天抢通,就能早一天解决群众的生活之急。关键时刻,张玉良调动自行研制的工程应急抢修车开进工地。官兵们从抢修车上搬出打磨机、电焊机、机械加工设备等战时抢修装备,在各个作业点上开始紧张地下料、打磨、加工、焊接,一时焊花四射,机器轰鸣,仅用6天时间就高质量完成这一重大工程。

地震灾区很多管线设施损毁严重,具体施工设计方案大部分需要现场制定。张玉良按照“一保救急、二管长远”的原则,参与绵竹市灾后重建规划,派出电力专家、通信专家、机械专家等10多名技术骨干参与绵竹市“四通”重建方案制定,根据绵竹受灾群众安置情况和部队施工实际,提出上百条科学建议。

抗震救灾英雄谱

在抢修绵竹电力主干网过程中,张玉良带领技术骨干踏着废墟、冒着余震深入现场,查看电力系统损坏情况,现场商议最佳的抢修抢建方案,仅一天时间,就制定了13个受灾点的电力抢修抢建方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