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我国航天文化的思考

2008-10-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于本城 我有话说

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现在已有五十年,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各种功能的卫星,满足了国家建设的要求。载人航天工程,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稳步推进,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嫦娥工程也已经顺利起步,首战告捷。包括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在内的航天事业,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

神存在,其物质存在就是航天器和运载工具,研究院所和工厂,发射场和测控站,各种设施设备等。然而,航天事业之所以称为事业,关键在于其具有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航天文化也可以说是对航天事业的意义、价值、地位、作用的揭示和体现,也是对航天人群体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的揭示和体现,还是对航天战线的管理思想、控制模式和制度规范的总结和弘扬。航天文化高度融合在航天事业中,既是航天事业的构成部分,又对航天事业具有指导力、凝聚力、规范力和支撑力,是发展航天事业的强力助推和精神支撑。航天文化就其内涵来讲,是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以航天事业优良传统为品质,在推进航天事业伟大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履行国家使命、推动航天科技发展的文化,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文化,是创造一流、确保万无一失、确保百分之百成功率、把风险降到最低的文化,是跟踪运用最新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拓展的文化。

航天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航天文化首先是历史积淀的文化。航天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融合,它从航天事业诞生就与之俱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理念,并作为航天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航天文化无疑是与时俱进的文化。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紧跟航天事业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改革创新,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推动下,航天文化吸收了许多先进元素,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先进文化代表。航天文化又是群体共识的文化。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构建航天价值体系,形成了航天战线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道德修养、优良传统等精神财富,成为航天人群体的一致共识。航天文化也是系统集成的文化。它既是整个国防科技、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又自成体系,涵盖了发展航天事业的科学理念、思想精髓、价值追求,而且伴随着航天事业的日益进步,逐步成熟,日趋完善。

航天文化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总结、发展、传承航天文化,对我们国家来说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具有重大推广价值。要把总结、研究、构建航天文化突出出来,尤其是对航天系统、航天部门、航天部队的优秀精神财富,要认真挖掘、整理,不断拓展航天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要重视航天文化载体的建设,抓好航天文化代表作品创作,抓好标志性的博物馆、展览馆建设。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五十年,发射中心所在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航天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完全可以规划建设成为最具标志性和代表性的中国航天文化城。

使命航天是航天文化的灵魂

研究航天文化,首先要揭示航天事业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承担的职能使命,这是航天文化的灵魂所在。所以研究航天文化,首要的是研究使命航天。航天战线的工作者只有认清使命责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才能自觉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使命紧紧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发展航天事业。航天事业在国家经济、政治、国防、科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关系到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人们说“水利是国之命脉”,我理解,“航天是国之伞盖”。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更是如此。当年毛泽东主席决策搞两弹一星,奠定了整个中国航天的基础。几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航天事业始终给予高度重视、热切关注、精心指导。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成就,都举世瞩目,举国关注,凝聚着国家各条战线、各族人民,包括海外华人的关心和支持。

使命航天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第一,航天事业维系着国家地位。航天事业从诞生伊始,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直接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七大把“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写入报告,作为过去五年“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一个标志。载人航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大国形象和国际地位。航天事业在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是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转折和战略机遇期,都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二,航天战线肩负着国家使命。航天事业除了在探索太空、和平利用太空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外,还在于它的影响和展示作用,“举手投足”都关系着国家利益。载人首飞和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嫦娥工程首次飞行,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发射场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中华民族的心。中国航天的巨大成功,带来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乃至民族光荣感、自豪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航天岗位连接着国家形象。航天人要坚持把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围绕完成“国家级”任务、树立“国家队”形象,强化“国家使命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强化“国家使命高于一切”的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使命、责任、忧患落实到航天人群体的每名成员身上,使忠诚使命、履行使命、不辱使命成为航天人群体的共识和一致行动,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航天事业完全融合到一起。所有航天人,都要确保航天工程、航天任务百分之百的成功。

价值航天是航天文化的主题

从事航天事业的航天人群体应当具备的共同价值追求及价值取向,以及衍生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是航天文化的主题。研究价值航天,就是研究航天人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航天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遍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大力构建特有的航天核心价值观。构建航天价值观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航天事业,贯穿到航天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航天人的共同追求。在长期发展航天事业的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就是核心价值观在航天领域的具体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神六”庆功会上,把载人航天精神诠释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五句话,就是对航天事业核心价值观的最精辟论述。热爱祖国、为国争光,是推进航天事业的不竭动力。航天战线的工作者必须自觉强化国家使命意识,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报效祖国作为神圣职责,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勇于登攀、敢于超越,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大力倡导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知难而进,奋勇攻关,顽强拼搏,努力推进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科学求实、严肃认真,是航天事业获得成功的可靠保证。坚持把政治热情与科学态度相结合,把开拓创新与求真务实相结合,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持续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地把握新特点新规律,为航天事业的圆满成功奠定可靠坚实的基础。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是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航天事业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体现,航天战线各系统、各单位、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才能取得航天事业的圆满成功。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是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依靠这种精神,广大航天工作者和部队官兵默默战斗在艰苦恶劣条件下的戈壁大漠、浩瀚海洋和枯燥单调的科研岗位、操作岗位,面对各种利益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实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一次次历史性跨越。传承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精神,才能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品质航天是航天文化的核心

航天事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质量是航天建设的永恒课题,是确保航天任务圆满成功的根本保证。品质航天研究的就是确保航天质量,打造航天精品,也可以称为质量文化。质量是航天工程的生命线。在发展航天事业的过程中,质量建设与管理始终是一个备受重视的课题,也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念和措施。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中,载人航天发射场深入开展“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活动。这个要求和口号非常深入人心,为确保任务圆满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航天文化的角度研究考察和推进航天质量建设,关键应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牢固确立质量的生命线地位,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强化质量意识,重视质量问题,正确处理好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三个精心,两个确保”的指示要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为本、成功至上”的原则,人人讲质量,时时抓质量,事事严质量,把“零缺陷”作为管理目标,把“零差错”作为工作标准,确保万无一失。二是强化成功才是硬道理的观念。作为航天任务来讲,成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每一次航天任务的成功,带来的影响和价值非常巨大;而一旦失败,造成的损失也不可估量、难以弥补。树牢成功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就是要倡导按科学规律办事,培养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作风,确保航天任务的高成功率。三是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航天领域高新技术密集、系统复杂,航天任务是高风险的任务。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任何一个操作,甚至一个零部件、软件或者管理漏洞,都有可能对系统全局造成致命的影响。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克服盲目乐观、松懈麻痹,任何时候都做到严细慎实、一丝不苟、分秒不差。尤其是载人航天,更是人命关天,不允许有丝毫懈怠和疏漏。四是形成有效的质量管理规范。几十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在科研试验生产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如质量问题归零“双五条”,航天质量工作“28条”、“72条”等。这些制度和措施是航天事业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五是研究探索航天质量管理的特点规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入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注重吸收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办法。

创新航天是航天文化的特质

航天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之一,创新既是发展动力,也是根本出路,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有了创新,甚至是奇思妙想,才有载人航天,才有奔月探月,才有太空行走,才有深空探测。因此,创新航天是航天文化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航天文化的特质。创新作为一种文化,已成为各个领域、各项事业乃至国家建设的主流,成为推进事业发展进步的精神和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航天事业进行的每一项科研试验,都是高科技实践活动,都是艰巨的创新实践。中国航天战线的科技专家坚持自主创新,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巨大成功,在世界航天科技领域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适应新形势、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谋求新发展,就必须把创新作为航天建设与发展的本质特性,推动发展思路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组织指挥创新、技术领域创新,以及理念、方法、制度的创新。在航天领域培养和倡导创新精神,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搞创新,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航天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航天试验的成功率。必须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和航天建设大势,适应航天科技迅猛发展的需求,下大力抓好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技术研究。必须依托高素质的专家方阵和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科研攻关。必须坚持走开放式科研之路,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合作交流,联合集智攻关,不断提高航天试验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立足实际搞创新。创新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综合也是一种创新,不能认为创新就一定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重大原理。提倡技术创新,更多的是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技术,解决航天科技中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制约航天建设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和现实问题,不断促进航天试验能力的提升。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航天试验的高风险特性,决定了在航天领域搞创新的特殊性。要不断适应新型号、新技术、新装备的需要,大胆改革创新。同时,又要着眼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和“零风险”、“零差错”的要求,确保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就决定了航天领域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反复论证、稳妥可靠的基础之上。“成熟的就不要轻易改动”,这是航天最重要的经验,同时也是失误和失败的惨痛教训换来的一条铁律。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必须经过反复试验、反复论证,确保万无一失才能付诸实施。这是一个优化过程,优化也是创新。

(作者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