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村文化建设惠及亿万农民群众

2008-10-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谌强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在每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和安排。特别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文化建设、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受到极大关注,党和政府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维护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执政理念。2005年中

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之后,农村文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农村文化各项工作作出了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特别是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些指示精神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和农村基层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丰硕喜人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果,使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加切实的保障。

全国文化事业经费近年来呈现大幅度增长,去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198.96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增长了30多倍,其中,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的比例逐年加大。在各地各级财政的计划和支出中,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同时,国家还拨付专项资金,逐步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据统计,2007年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共计56.13亿元,比2006年的44.6亿元增加11.53亿元,增长25.9%。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又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去年,中央安排1亿元资金,地方自筹配套资金5300万元,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试点工作,20个省区的534个项目列入试点项目。今年,中央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财政部也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每年1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并实施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有了明显增加。各地也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了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99个、文化馆群艺馆3217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和村文化室137665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文化工程,极大丰富了农村文化资源,切实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目前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已达16.8亿元,地方累计投入已达13.4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69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自建、共建的基层服务点已超过61.4万个。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村村通”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2003年至2007年已累计安排资金1亿元,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总数787万册,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亿元,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了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在广大农村基层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发掘各地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利用各种节庆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各地在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筑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根基。广东省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流动文化设施,灵活多样地开展服务,使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成都市围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领城乡居民新生活方式,将形式多样的先进文化带到农村。长沙市大力推进文化惠农措施,保障公共文化覆盖农村,覆盖农民。吉林省长春市开展“打造欢乐庄稼院、先进文化百村行”活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些地区还采用了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江西省安排1亿元设立了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鼓励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到农村进行文艺演出、电影公司组织放映队到乡村放映电影、乡镇政府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河南省泌阳县尝试“文化组团、各方参与、政府补贴、群众看戏”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文艺演出少、农民看戏难的问题。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各地文化部门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以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村民营文艺

农村文化建设新气象

表演团体得到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民营文艺院团已超过6800家,年演出200万场以上。农民自办文化已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让文化涵养广袤农村

成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鲜明地提出了“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观点。这一新的命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群众需要,深得人民的拥护。

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农民人口占国民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只有农村文化建设搞上去,农民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知识润泽乡野,文化涵养农村。文化的进步反映着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新时代农民的全面发展。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农村小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不可忽略的社会工程。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制定了若干重要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给予了有力的扶持。在社会各界和农村基层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体现在方方面面。不论是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的大幅度增长,还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项目的实施,不论是各地依托自己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浓郁的民间文化活动,还是农民自办的文化队伍和文化场所的大量涌现,都让人切实地感受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日新月异,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的深刻塑造。

所有这一切,都促进了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得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了越来越好的保障。不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塞北草原,广大农民都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生活,切身感知和体验着文化建设带来的福祉,心灵得到了陶冶,精神获得了提升。

有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有各项具体有力的实施措施,展望未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农村文化建设将会不断地呈现出新的面貌,广大农民群众将会拥有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将会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权益。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将会进一步惠及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的亿万农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