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展经济学研究三十年回顾

2008-10-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爱君 我有话说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被引入中国以后,为中国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突飞猛进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为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注入了新的生机。

对发展经济学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

二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走向独立,在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出现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国土、人口、资源、经济基础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原有的社会经济形态基本相似,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烙印基本相同,面临的国家环境也一致。因此,经济发展中存在许多共同的问题,有许多类似的经验教训。如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复杂的现象得到理论解释,使政策措施得到理论指导,需要经济学家创造性地参与进来。此外,两大阵营的冷战格局、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组织的运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紧密的国际经济关系等因素,也促使发达国家一些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产生兴趣,各种发展理论蔚然兴起,发展经济学成为西方大学的热门课程。

从二战结束至1978年,发展经济学理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主流思想由结构主义演变为新古典主义,然而,在1949-1980年间,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这一切变化基本是一无所知。在当时,国人不知张培刚教授早年的著作《农业与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论著,在西方经济学界已广为流传了30多年;不知道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和钱纳里的“两个缺口”理论;不知道有“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而费景汉也是中国人。1980年,武汉大学教授谭崇台赴美访学,在与美国学者交谈中第一次听到“d e v e lo p m e n t e co n o m ics”,才知道有个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分支,而中国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对此学科浑然不知。谭崇台意识到这个学科对我国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便积极翻译、引进、推广发展经济学理论,成为第一位把发展经济学系统引进中国的学者。由其主编的《发展经济学》于1985年出版后,迅速成为国内各高校介绍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奠基性教材;1988年由其翻译出版的《发展经济学的先驱》,让国人认识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至今仍是研读发展经济学的必读之作。武汉大学也成为中国研究发展经济学的摇篮和基地。

从对发展经济学系统介绍到合理运用

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向发展战略,重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僵硬、刚性特征,反对新古典主义静态的配置资源、边际调节和市场修补,不支持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的特点,其政策主张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实践表明,这些观点和主张并未获得显著成功,甚至还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收入分配恶化,贫困问题更加严重,农业萎缩和粮食短缺等。与此相反,那些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实行开放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较快,收入分配日渐改善,贫困人口下降,农业发展较快。面对这些情况,发展经济学家不得不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理论和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和修正:重新评估计划经济的得失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纠正了对农业的偏见;强调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种转变被称为发展经济学的“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20世纪80年代,国内经济学界主要是对发展经济学早期成果进行系统介绍,大量发展经济学经典文献被翻译成中文,如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1987)、罗斯托的《从起飞到持续增长的经济学》(1988)、托达罗的《第三世界经济发展》(1988)、吉利斯的《发展经济学》(1989)、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1989)、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1989)、杨叔进的《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策略》(1983)、金德尔伯格的《经济发展》(1985)、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编的《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1987)、麦金农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和肖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988)等,此后,几乎国外所有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的作品都被陆续译成中文。谭崇台、陶文达、杨敬年、洪银兴等学者也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学教材,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认识发展经济学的论文,这些成果加快了国内高校经济学系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步伐,教育部1990年正式审定发展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10门核心课程之一。时至今日,发展经济学已成为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发展经济学研究机构也由武汉大学扩展到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

发展经济学最初主要是由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创立,这些经济学家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熏陶,常常把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这导致了发展经济学的缺陷和不足:首先,西方发展经济学若明若暗地显现出殖民经济学的痕迹。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在其论著中粉饰发展中国家继续处于不平等地位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为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辩护,如淡化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波动幅度大且长期趋于恶化,等等。其次,西方发展经济学受新古典主义的巨大影响,而新古典经济学是有其内在缺陷的,如渐进的、和谐的发展观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缺陷,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也不相符。再次,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往往以发达国家往昔的历史经验来规范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这往往使他们的一些主张一触及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就凿枘不入。因此,在大量介绍国外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如何合理运用发展经济学思想一直是国内研究的主旋律,用发展经济学有价值的理论观点指导中国改革实践成为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如张培刚的著作《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1996)、谭崇台的系列论文《发展经济学的两面观》(1990)、《西方发展经济学对农业重要性的再认识及借鉴意义》(1990)、《十年来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1990)、《从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看我国的两个经济问题》(1991),郭熙保的专著《农业发展论》(1995)等等,就是这种研究趋势的代表性作品。这种科学看待发展经济学的态度使发展经济学在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发展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术语如二元结构、增长点、农业剩余劳动等,不仅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甚至成为普通百姓常用的词汇。

发展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二元结构理论。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指出,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的、落后的农业部门,一个是先进的、现代的工业部门。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劳动力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工业扩张就会减缓甚至停滞。

从新中国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村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达2万多亿元,相当于同期社会资本存量的2/3。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向城市输送了近2亿劳动力,为城市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拉大了城乡差距。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强调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把经济增长、工业化、人口流动与资本积累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动规律,贴切的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城乡差别。

2、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二元结构理论虽然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差距,但过于关注工业扩张,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家抨击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强调在工业化过程中应重视农业的发展,通过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农业发展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本身就是发展的目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舒尔茨指出,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落后和贫困的主要原因,不进行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不能转变为现代农业。

我国农业发展一直滞后于城市工业,农业技术一直徘徊不前。1978年以来,农村改革经历了最初的十年繁荣发展后陷入“三农”瓶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3.28倍。发展经济学被引入中国后,对农业重要性的研究日渐深入人心,许多发展经济学研究者开始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时至今日,国内的发展经济学研究者仍在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与努力。

3、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过大的资源耗费使环境的承载压力与日俱增,如何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直都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课题之一。早在1983年,谭崇台就发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为实现新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奋斗》一文,文章指出:“在制定经济计划时,把生产、人口、资源和环境四个因素作统一的考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注意资源节约,并作好环境保护,对我国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他提出要“进一步大大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巴尼(Barney)在《公元2000年环境》(1986)中指出,不发达情形下的人口增长经常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快就会超过他们所依存的局部环境承受能力,使环境恶化,侵蚀和降低以前享有的生活质量,贫困往往是环境恶化和其他灾难的根源。拉尔夫的《我们的家园――地球》(1993)表明:“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发展本身应当是对此的部分答案”。所有这些研究为中国也为所有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展经济学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丰富繁荣了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日益深化,中国的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的聚焦点,中国面临的各种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如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城镇化问题、失业与就业、金融风险、社会保障问题等等。正如谭崇台所总结的: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状况各有不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始制度不论与发达国家今昔状况相比,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相互比较都具有极大的异质性和特殊性。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世界多极化又是必然的归宿,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将提供丰富的发展经验,成为发展经济学永不枯竭的源泉,发展经济学是一门年轻而充满生命力的学科。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