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活世界也需要解放思想

2008-10-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兰芬 我有话说

内容提要

透过生活世界观察、反思和考量每个公民在思想解放中的作为和责任,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赋予继续解放思想的新的时代内涵,它为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民生视阈。生活世界也需要解放思想的哲学依据主要有二:一是解放思想的主体是人,而人的意义和价值最本源的存在形态就是生活。二是把解放思想的实践视阈扩展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有利于进一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倡精神”。生活世界的思想解放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以培育公共生活世界所需要的市民公共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权利教育和义务教育构成公民意识教育不可偏颇的两大方面。

解放思想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既被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所证明,又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如果说改革开放肇始于高举“实践旗帜”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益于“发展是硬道理”挣脱凡事都要问“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的话,那么,历经30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血与火”洗礼的当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又当剑指何方呢?在众多的视角中,笔者以为,有一个场域尤其值得引起重视,那就是公民的生活世界。透过生活世界观察、反思和考量每个公民在思想解放中的作为和责任,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赋予继续解放思想的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为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民生视阈。

生活世界也需要解放思想的哲学依据主要有二:一是解放思想的主体是人,而人的意义和价值最本源的存在形态就是生活。生活既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直接中介,又是人作用于世界的基本方式。生活不仅在狭义的生物学层面维持了生命,而且在更广的维度、更深的层面上赋予世界以意义。以生活为本源形态的人类活动,同时内在地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和人的本质力量。因此,解放思想不能也不可绕开人的生活世界,只有发端于生活世界又以生活世界为意义指向的思想解放才会得到终极证明。二是把解放思想的实践视阈扩展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有利于进一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倡精神”。辩证唯物主义的主体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深刻表明:思想解放的大智慧只能来自于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往往习惯于将解放思想的领域放在经济建设和发展模式的显型层面,将解放思想的主体限定于各级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范围,将解放思想滞留于上层建筑和观念王国,而对于生活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每个公民在思想解放中应有何作为、尽何责任等问题却很少主动作出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在财富积累日益增多、人的权利意识不断强化、公共生活渐成主流的当代中国社会,公民的成长将遭遇新的烦恼、面临新的困惑、经受新的考验。诸如,在“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公域与私欲”、“财富与幸福”等价值天平上,“人应当期待什么”、“人可以期待什么”和“人应当承担什么”等等,涉及人类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的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如果没有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每一个公民的思想解放,就难以经受上述种种烦恼、困惑的考验,从而难以为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寻找和塑造起新的生活方式和不竭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并非只是社会发展的“观念话语”,也不只是政府部门和领导机构的“权力话语”,而更应当是我们每个公民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创造、享受、内化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生活话语”。生活世界的思想解放旨在对“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问题的反思,对生活世界的总体性问题的思考,对生活世界的最根本性问题的追问。简言之,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存在论问题,构成了生活世界思想解放的核心命题。解放思想由观念世界进入生活世界,既是思想解放的逻辑使然,更是思想解放的价值实现。

从生活、生活世界来观察、反思和考量思想解放,也在根本上彰显了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曾经非常深刻地指出:“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6页)尽管经过工业化的洗礼而沦落为“手段”的人,是人类发展文明不可逾越的阶段,但马克思更期待“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同上,第104页)在这个发展阶段中,生产不再表现为人的目的,即人的目的不再是创造物质财富而是发展自己的能力本身,亦即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生活、生活世界则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的基础性平台。根据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价值理念,思想解放的深化既不是远离生活世界“悬挂”在空中的布道,也不是“无土栽培”的没有生长土壤的说教,而是“脚踏实地”扎根生活、融通生活的养成。只有生活本身才能规范、引领、造就人自身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只能从“生活中的人”出发并在“人的生活中”展开,任何遗忘生活世界或在人的生活之上之外来谈论的思想解放,都只能形成空泛的、大而化之的理论布道。文明的思想解放就是公民生活世界的“规则与逻辑”,没有“规则与逻辑”的生活世界就没有公民的思想解放。生活世界是思想解放的根基与源泉。思想解放的过程就是公民们不断丰富、提升、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的过程;就是规范和引导公民建构文明的生活世界的过程;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善的生活的过程。

那么,何谓生活、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关涉能否真正引领思想解放于生活世界以实现生活世界思想解放的基本问题,即解放什么、如何解放、由谁解放等基本精神的核心概念。“生活”是具体而又现实的。马克思认为,“生活世界”就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生活世界是人表现自己的根本方式,人就是通过生活世界自觉选择的实践环节来实现人的需要满足,从而养成具有文明素质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人生的最深沉、最细腻的情味,也往往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世界的漫长的浸润。生活世界仿佛是画布的底色,会影响到整幅画卷的面貌。生活世界就是这样一种“场现象”,它植根于、内含于、渗透于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实践之中,由人的本能、情感、语言、劳作、消费、休闲、传统、习俗、价值观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是人共在交往的世界,是一个关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是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等各种生活形式相互交织的互为依赖的、永远在生成过程之中的世界。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生活世界的解放思想,既是每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又是每个人追求幸福、体悟幸福的价值目标;生活世界的解放思想最终是解放人,解放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心态、生活行为习惯,以形成有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崇高目标的生活方式。

生活世界的思想解放作为一个融民主政治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公民社会的形成为一体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以培育公共生活世界所需要的市民公共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在本质上是与公民作为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主体相关的公民身份或公民资格的养成教育。因此,公民的权利教育和义务教育构成公民意识教育不可偏颇的两大方面。任何只重前者而忽视后者、或只重后者而忽视前者的单面做法,都将造成社会成员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普遍缺乏。任何公民权利意识的缺席,终将导致因社会主人地位的弱势或倒置,并最终使他们推却其社会责任担当。因此,维护与保障公民权利应该是政府存在的目的与合法性证明。当然,人性的趋利本能决定了公民对权利的认同和诉求总是会比对义务的承担和履行来得更容易、更自发一些,这就需要在保护公民权利的同时,加强对公民社会责任的教育和培养,加强公民学习和公民教育。公民义务教育的缺席,同样也会导致国民义务感的普遍缺失而丧失社会责任感。简而言之,只知争取权益而不懂履行义务,与只承担责任而不享有相应权利一样,都不是成熟的公民社会、合格的公民资格的应有表现。正确处理和合理权衡“权利与义务”关系,作为公民社会成长中的“现代性”烦恼,将构成生活世界思想解放进程中公民、政府都要经受考验的时代命题。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哲学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