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写安徽农村改革的雄浑诗篇

2008-10-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平 我有话说

读安徽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的纪实文学《一步跨过两千年》,很是感慨――此书对安徽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了最好的彰显。

作品重点描述了2000年起安徽主动承担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经历。安徽的这次改革,为20

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奠定了基础,而其间的具体过程,普通人却不甚了解。

安徽这个省份的确是与农民密切相关,谈“三农问题”绝离不开安徽。在打工文学中,安徽青年的形象频频出现,也多为青年农民形象。很少有一部书,将安徽普通农民和农业干部作为故事的主角、生活的主体。而这本《一步跨过两千年》就是这样做的。读过它,脑海里的安徽人形象会一下子清晰起来。

早在1993年初,安徽涡阳县新兴镇就自发实行了税费提留承包。接着,1993年底,太和县推动了费改税的实验。自此,安徽的税费改革浪潮又推向五河、怀远等地,并且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模式,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革新,直至安徽全省成为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份。今天,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年缴“皇粮”的历史,安徽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作者力图发掘表面历史下埋伏的深层动因,写出改革发生的根本动力,也写出安徽农民中蕴藏的巨大力量。书中把发生在安徽的税费改革称为“第二次大包干”,同时回溯到第一次大包干的情景:那一事件同样发生在安徽,1978年的凤阳小岗村。两次大包干都发生在安徽,不是偶然的,安徽人显然有着某种特殊的文化精神传承。

翻开作品,读者会很快注意到,此书破题后,开篇首先进入的是对安徽历史人文传统的回顾,它占有相当篇幅,详细介绍了三皖大地对中华文明产生过的深刻影响。我们由此得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安徽创造过两次大的辉煌,一次是先秦,老庄将深邃旷达的哲思融入我们民族的思维;一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将青春的血质注入我们民族的血液。

当然,书里描写最多的,是与农村工作相关的各级干部,他们是事件最后的策动者和决策者。从省厅一级的王太华、张平、吴昭仁、朱玉明等,到市县一级的方宁、马明业、汤民强等,到乡镇一级的李培杰、刘兴杰等,这些关键人物个个深知农民疾苦,无避责任,敢于拍板,甘作出头的椽子,才使安徽农民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为什么在安徽大地上,产生了这么多脚踏实地的干部呢?或许还是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关。

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记者,也需要报告文学作家。记者长于新闻,报道及时;而报告文学作家则长于深度的思索、全景的描述和形象的刻画,后者会来得慢些,但可能来得深沉、隽永和厚重。潘小平是安徽人,充满对家乡的挚爱;她以理论家出身,报告文学作品具有思辨的色彩;她肯吃苦,采访和搜集资料上不惜下大功夫,这些因素集合起来,决定着这部作品的成功。

图为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在搬运采摘的葡萄。新华社发《一步跨过两千年》潘小平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