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公共服务喜进农家

2008-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 我有话说

如今,生活在山东潍坊诸城市的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医疗、养老、低保、救助、警务等各方面服务,对此,老百姓赞赏有加:这都归功于农村社区的建设,有了它,农民也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便利的公共服务。

农村社区:2公里服务圈

农村改革发展巡礼 

一件突发事件,让诸城市密州街道北朱解村村民董志花深切感受到了农村社区化服务带来的便利。今年2月16日下午,董志花的儿子突然晕倒,手足抽搐,不知所措的她急忙拨通了在朱解社区工作的杨祖艳大夫的电话,杨大夫二话没说在5分钟内就赶了过去,并对其进行急救,直至小孩哭出声来,接着又陪董志花来到朱解卫生院,做了一些相关检查,确诊为高热抽风,在院内治疗了2天后小孩痊愈出院。现在,董志花逢人便说:“以前听说过社区服务的事,并没在意过,也不知有啥好处,现在了解了,有了社区卫生院还真是好,真是方便,工作人员热情周到,24小时值班,让我们这些老百姓得到了真正方便快捷的服务。”

董志花遇到的突发事件完全得益于农村社区化服务,但这只是农村社区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诸城市共有1257个村庄,不少村位置偏远,过去,一些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去年下半年以来,诸城在全市创造性地开展农村社区化服务,构建起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他们规定,农村社区服务半径不超过2公里,涵盖5个村,服务1000户到2000户,村庄密集度高的可适当增加村数。社区建设资金以市镇两级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体,以单位自愿帮扶为辅助,以社会捐助为补充。

诸城市委书记邹庆忠表示,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缺乏,建立农村社区,就是要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集中在一起,为农民提供“一揽子”服务,让农民在2公里服务圈内,共享到与城市社区一样的公共服务。目前,该市已经建成208个农村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让70万农民迈进了2公里社区服务圈。

科学定位:让公共服务下沉

想要看个病、盖个章、问个“说法”,到城里去来回就得一整天。这是以前许多诸城农民的真实写照。

前松园村56岁的王作林就为此吃过苦头。村子离市区15公里,离街道驻地25公里。2006年9月,王作林的岳母病故,因为是五保户,按政策,4000多元的住院费、火化费应由村集体承担,但村里说“没钱给”。王作林骑着三轮车跑了市里跑街道,问完民政找信访。“答复得挺好,就是办不了事。”去年7月份舜王街道松园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后,王作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工作人员受理后3次到村里协调,讲政策,出主意,最终说服村里如数支付。

事儿虽小,但王作林心里很温暖:政府就在咱身边,办事方便多了!

近日,记者在诸城一些农村社区采访时了解到,每一个社区都设有服务中心,内设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司法调解、人口计生等若干个服务站,为农民群众提供“一揽子”服务。“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代理”,农村社区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了便利。

与之相匹配的是,每个社区配备7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主要从乡镇(街道)机关和部门站所中选派,并对选派到社区的工作人员从职称评定、评先树优、提拔重用、工资报酬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他们要求乡镇(街道)干部的提拔对象至少要有一年以上农村社区工作经历,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对农民群众用心服务、真心服务、贴心服务。

公共服务:“边缘化”状况改观

记者在诸城农村采访时深切地感受到,其推行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和建设,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深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有专家指出,正在稳步推进的诸城市农村社区化服务,为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搭建起高效平台,使政府公共服务惠及到广大农民群众,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被“边缘化”的问题。

诸城市舜王街道所辖的小潘庄,距街道驻地35公里,建立农村社区前,村民办理所有的“公事”或看病就医,都要往来奔波,甚至为了交十几块钱的电话费,每月要花上30元以上的交通费。而现在,社区服务中心就设在家门口,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群众高兴地说这是“政府给老百姓送的大礼”。

对此,专家分析说,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和困难群众,并形成了长效机制,能够打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有效解决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助推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