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开放催生了“沂州海棠”

2008-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梅深修(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党委书记) 我有话说

俺汤河镇,是远近闻名的“海棠之乡”,种花、育花、卖花,是乡亲们的“拿手戏”。每当初春时节,白色的、粉红的、深红的、紫红的花朵一起开放,整个乡镇变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这里的海棠花已飞出沂蒙山,在国内的花市上独领风骚,并且走进外国的公园、街头、庭院。

有个文化人来到汤河,在花海中萌生灵感,写下了一副“改革开放催醒乡野,观念更新孕育花海”的对联,这真的点到了花乡发展的“根”上,没有改革开放,哪有今天的汤河?

在从前,俺这里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夕而栖”的农耕生活,混上个温饱都不容易,谁还有心思养花?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沂蒙山被改革开放的风吹开山门,山里的人走出山外,看到山外的世界很精彩,同时山外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刮进山里,使乡亲们的头脑活跃起来。看到广东、上海的花市很大,有几个胆大而精明的人灵机一动,产生了养育花卉的主意。他们用当地的木瓜树当母本,嫁接海棠枝,春风一催,花儿压满枝头,红的、蓝的、白的,开得格外艳丽。然后试探着把这一北方的花卉品种运到南方,不想很受当地人喜爱,悄然走红。

一枝动,百枝摇,乡亲们纷纷加入养花种花行列,花卉栽培面积越来越大。最先闯入商海冲浪的花农,视野开阔了,他们发现花色品种太单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就琢磨起如何增加花色品种,引来“百花齐放”。我们请来“老科技”帮忙,先后培育出绿奥3号、雪红果等新品种,给花卉市场带来了一个个惊喜。现在随俺到刘守贞的家里,就能欣赏到两棵树冠若开屏的孔雀的海棠新品种,它的花枝高和宽都是2.8米,初春时节,白色的、粉红的、深红的、紫红的花朵一起开放,能把整个农家小院遮满,装扮得五彩缤纷。

开放的风越吹越猛,昔日沉睡的沂蒙山变得生机勃发。“市场”、“品牌”、“竞争”、“效益”等词汇,渐渐地成了乡亲们嘴头上的“流行语”。镇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为花农注册了“沂州海棠”商标,鼓励花农精心打造“沂州海棠”品牌,引导苗木花卉向精品、高效发展。几年工夫,在大南庄、后东庄建起6处花卉科技示范园区,成立了“沂州海棠研究所”,与省农科院、山东农大攀上亲,请来专家、教授当顾问,培养起300多个科技带头人,引进、培育出100多个新品种,建起集培育、试验、推广、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大型花卉育苗基地。

“沂州海棠”品牌响起来了,花农的脚步迈得更大了。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冲浪,乡亲们又逐渐接受了“合作共赢”、“团队精神”、“科学发展”等新理念。每年春节前,乡亲们成群结队地载着含苞待放的海棠花,组团到南方交易。由花农管学迎带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760户农民联手建起万亩花卉基地,引种长寿冠、长寿乐、银长寿、西府等名贵花卉。仅海棠一项,年纯收入就达4000余万元,人均增收近800元。如今,“沂州海棠”销售网点已占领广州、上海、杭州、大连等地的鲜花市场,并出口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改革开放之风滋润着乡野,也成就了“沂州海棠”。今年9月,在“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来自俺沂蒙山的花卉王子一举夺得“盆栽花卉类金奖”。眼下,镇里正在精心筹建200亩的海棠精品园和5000亩的海棠观光示范区,并计划举办“海棠文化节”,以海棠为媒,广交天下朋友,精心打造“中国海棠之乡”,真正唱响“谁不说俺家乡好”之歌。(本报记者邢兆远采访整理)

作者小传:梅深修,男,1964年11月出生,现任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党委书记。在乡镇工作十余载,特别注重运用科技、文化培育特色富民产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