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家与读者:共同的创造

2008-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谢和 我有话说

今年,中国的大事一件连一件,奥运会胜利落幕后,全国各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活动就又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文学界行动得比较快,日前,有着“中国文学第一刊”声誉的《人民文学》杂志社,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东莞,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文学30年历程恳谈会”。与会者不仅有新时期文学各个阶段的

代表性作家邓友梅、陈世旭、徐坤等,还有同样为新时期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编辑家,更请到了一批伴随着新时期文学一道成长的读者,使这个先声夺人的会议更具有了鲜活的光彩。

这样的会议阵容,不是随便草就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排阵。《人民文学》新任主编李敬泽说:回顾新时期文学30年来路,我们已经习惯了批评界、理论界顺着作家和作品的思路进行,但这样是否全面呢?首先,我们不否认30年来文学取得的丰硕成果,肯定是广大作家艰苦创造、探索的结果。但这样的思路之欠缺,就是把文学的历史仅仅理解为“文学+作家”的链条,没有看到其另外同等重要的读者。真正回到文学的生活现场,我们就看到了,读者是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的――30年来,读者同样是主角,虽然他们的数量有升降,但始

终对文学抱有巨大的热情;他们的阅读标准、趣味、流派、走向,一直激励着广大作家,推动着他们的创作。因而,这样的读者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部分,只有把他们的存在考虑进来,才是更为完整的文学30年。

《人民文学》前副主编、著名编辑家崔道怡,满怀感慨地回忆了当年编发短篇小说《班主任》的经历:这篇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发轫之作的小说,是当时还没著名的作家刘心武自己寄到编辑部的。时任普通编辑的崔道怡最先读了,认为它和其他作品都不一样,有一种十分清新的气象,就编发送审了。作品在编辑部内部引起分歧意见,最后,由当时的主编张光年一锤定音,在请刘心武做了一些修改之后,于1977年11期头条位置发表。崔道怡记得十分清楚,当时张光年说:“作品就是要写社会矛盾,越激烈越好。”谁也没料到,《班主任》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空前绝后的轰动,读者来信天天用麻袋装,表明了人民群众对思想解放的渴望,小说是传达出了他们的心声。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光年带领着编辑部主动出门抓作品,又连续发表了著名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对当时的政治进步和社会生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工商硕士黄江说,没有当年文学界的改革开放,没有作家们吹响了文学的号角,没有一大批优秀作品进入了中南海,就没有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果的今天。甘肃白银市作协副主席苏振亚说,我就是在新时期文学的哺育下,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作家的。今天的文学又向前发展了,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写作的优秀传统依然没有丢,并将继续发扬光大下去。

 

□谢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