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叙出”的乡域政治逻辑

2008-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相怀 我有话说

吴毅教授新近完成的《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以厚重的田野材料为基础,以乡镇“主位”为观察视角,巧借后现代历史社会学的“叙事”手法,呈现出关于“小镇”原生态乡镇政治的深描

与阐释,是近年来理论界在方法、视域甚至学术写作上少有的体现反思性的突破之作。

该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叙事”。“叙事”或“讲故事”方法的运用显然与近年来逐渐流行于政治社会学研究中的“过程-事件”分析方法分不开。《小镇喧嚣》的写作结构显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概念化逻辑推衍,而是多重复线相互穿插交切而形成的一组组随时间和空间逐渐展开和铺陈的“故事”。这也是作者继《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一书后对“叙事”方式更为彻底的运用。正是在这一组组犹如电影蒙太奇镜头般转换与衔接的故事组群中,乡镇政治的千般复杂与万般精彩自然流淌出来,也正是在这种自然流淌之中,支配其表层结构的深层逻辑得以不露痕迹地揭示。由此,学术研究不再是概念与条理的堆砌,研究对象不再是等待理论去“切分”和“处理”的材料,阅读成为由作者带领读者一起深入到研究对象内部去体验、凝视、沟通与对话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全新的关系之中,“乡域政治”登台亮相,所揭示的理论也水到渠成。

“乡域政治”无疑是一种研究单位的创新。“乡域政治”即乡镇政治的运作过程、逻辑及其影响机制,是暗藏在本书的故事组群背后,决定其辗转演绎与纵横收放的核心框架。这一研究单位的创新,是作者为克服既往乡村政治研究局限而提出的新研究视域,不仅抬高了研究单位的层面,扩大了研究视域,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一个布迪厄意义上“域”的活用,将研究对象网络化和时空化,从而在共时性方面配合了“过程-事件”的历时态表达,以使其更加有利于对象的揭示。

作者通过前述方法与视域的创新,让我们看到了哪些在传统研究理路中所无法看到的东西呢?吴毅通过独辟新径揭示出来的基层官民关系的张力与博弈特点,即由权力格局“错置”与官民行为“悖论”所致的一系列“官不官,民不民”的“喧嚣”的“剧场”效应,并充分展示和深刻剖析了多种力量与利益动因的交织与碰撞在乡镇政治层面形成的复杂乱象。作为政者与商者身份交叠的基层政府,作为“赢利型”与“保护型”经纪并置的村级组织,无权却又在私人生活和生产领域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三者在乡村政治舞台上的互动博弈,便滋生和演绎出一幕幕令局外人所无法想象的复杂而又精彩的乡土政治剧”。作者想要展示出三种主体的权力特性所交织、叠加和构制出来的特殊逻辑:一是日常运政过程中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强弱关系的“倒置”,二是在各种经济开发的利益分配中由政府掌握主动,政府得大头、农民得中头、村庄得小头的“错位”的利益分配格局。由此,吴毅让人们看到了当下乡域政治的真相:镇政府干部的“擂”与“媒”、村干部的“青皮手”行动特色和农民的“示弱”与“行蛮”。这一切“倒置”和“错位”的非正式权力技术的凸显,不正是一种“喧嚣”和“嘈杂”吗?

《小镇喧嚣》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细致入微地“深描”了乡村微观政治原生态景象,映照了对乡域政治的“解释性理解”,这是许多其他同类著作(如《林村的故事》、《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等)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但此书也存在着缺憾,一是在“写实”方面下足了功夫,“写意”方面却有不到之处。当读者习惯了作者为我们所展现的“叙事”文本完整性的同时,却容易忽略对有关理论整体性的理解。如何进一步去完善“叙事”逻辑与解释逻辑之间的张力,可以说也是给学界提出了一个新任务。但总体言之,这是一本研究基层政治的优秀著作,其所确立的研究原点,所涉及的问题,足令此后的研究者,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无法轻易绕过而必须做出回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