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全世界叫响“中关村”

2008-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

“中关村是未来20年全球新兴创新中心”。

了解中关村的人都说,这话有根有据,如同自己的历史那么诚实、厚重。这话是在对过去20年回顾、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中关村,被称为“最

能代表中国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地方”

从20多年前荒凉的自然村到如今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从一张桌、一间房起家到如今掌握全国80%的计算机产品……20年,中关村被称为“最能代表中国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地方”。

20世纪7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革,为中关村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20世纪80年代初,以陈春先为代表的一批中关村科技人员率先突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下海”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电子一条街”。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创新和发展。1987年中央办公厅调研组总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形成和发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5月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成立,由此,中关村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1999年、2005年国务院分别作出了加快建设中关村、做强中关村的重大决策,并于2006年批准了中关村园区新的规划范围。

现在,中关村已经成为跨行政区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20年来,创新是中关村发展的核心内涵”

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戴卫说的话。

事实上,这些年,中关村始终坚持紧跟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潮流,瞄准科技前沿,围绕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进行自主创新。与国家重大技术战略实施紧密结合,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若干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代表国家队,抢占技术与产业制高点,研发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

据了解,中关村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汉字激光照排、联想汉卡、中文搜索引擎技术奠定了我国信息化应用的基础;龙芯、星光、众志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和集成电路制造重大装备改写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史;TD-SCDMA使我国第一次拥有了在全球通信领域的话语权;“闪联”标准成为全球首个3C融合标准;非典疫苗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制与发达国家同步;蓄热式燃烧、脱硫脱硝、高压变频等节能减排技术每年为国家节约大量能源。一批中关村企业参与了“神舟”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的技术研发;一批解决方案在国家的电子“金字工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核电站建设当中应用;6大类100多项自主创新产品应用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

20年来,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0%。2007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过9000亿元,占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七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00亿元,相当于北京市GDP的18%。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分别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信息安全、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中关村每年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6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

“积聚全球领先的技术、人才、企业”

想当第一,必须千方百计“积聚全球领先的技术、人才、企业……同时还要具备科学合理、适宜创新的体制、机制、发展模式以及文化理念。”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专家们都这么说。

回顾、总结中关村20年,人们发现,专家们的结论简直就是专为中关村做的。

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专业服务资源为依托,中关村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了从独立的、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协同创新的转变。中关村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高等院校40多所,科研院所13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70家,企业自发设立的新型协会组织超过30家,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成立的产业技术联盟达到22个,中关村软件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专业园和产业基地。

20年,中关村涌现出以柳传志、王小兰、王文京、邓中翰为代表的一批创业者,中关村形成了对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专业管理人才等海内外优秀人才的有效吸引机制、培养机制和流动机制。近年来,中关村每年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新增高素质人才就业岗位4万个,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两家留学人员企业成立,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累计达4200家,从业的留学人员近1万人。

中关村始终瞄准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开放型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开始从引进外国设备、外资向引进创业投资、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转变,中关村吸引的境外创业投资量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开始从出口产品、劳务向技术、人才、资本的“走出去”转变,中关村企业主导创制的国际标准达到14项;开始从与外商合资、合作办企业向并购外国企业和境外上市转变,联想收购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探索了本土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在境外上市的中关村企业达到53家;开始从高素质人才“出国潮”向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回国创业转变,近年来海外留学人员到中关村创业逐步形成热潮。

1988年,国务院批准制定《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率先发展民营高新技术产业,率先试验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2000年,按照“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市场经济法治原则,北京市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中国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都出现在中关村。近年来,中关村围绕集聚创新资源,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工商登记注册、投融资、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产权制度、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发改委、证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开展了“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贷款的试点。

与20年前相比,中关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从科技人员自筹资金“下海”创业发展到大批“海归”携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国际资本回“村”创业;从计算机的汉化技术发展到主导创制国际标准;从单一企业的独立创新发展到联盟和集群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从“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试验探索发展到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深层次改革;从当年的“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

中关村创新发展的20年,是高举创新旗帜、融入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引领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20年;是不断冲破旧观念和旧体制束缚、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的20年。“中关村”,已经在全世界叫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