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看着三峡一天天成长

2008-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曹广晶 我有话说

三峡工程和奥运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伴随着奥运盛会的帷幕徐徐落下,宏伟的三峡工程也已接近尾声。

经过四十年设计论证、十六年艰苦卓绝的建设,巍巍大坝已经矗立在大江之上,高峡平湖已经呈现在世人

面前。

三峡工程的顺利实施,是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好见证。个人的命运从来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遇到了三峡工程这个大舞台!

与三峡结缘,实在是一个偶然。1985年大学毕业时,已考上研究生的我,却深深地被三峡总公司筹建处人事部负责人的一席谈话打动,毅然决定暂时放弃学习打算,踏上了西进征途。

自此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诱惑,都没有动摇我为三峡而奋斗的决心。

三峡是史无前例的,很多方面不仅国内,就是国际上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挑战就是机遇。这样一个大舞台给了我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好机会。三峡工程左岸厂房和大坝是控制工期的关键,是最具挑战性的项目。1995年至1996年,我作为主要成员之一,以全新思维和视角完成了三峡大坝的施工方案,得到领导的肯定并最终被采纳,成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1999年至2001年,我们连续三年创造世界上浇筑混凝土的世界纪录。作为分管三峡工程建设的负责人,我指挥了导流明渠截流、蓄水、通航、发电、大坝全线到顶等一系列重大目标的实现。在三峡三期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倡导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使工程施工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到极致,最后实现400万方混凝土没有一条裂缝,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肯定,被誉为世界水电施工史上的奇迹。

我长在黄河边,小时候听到的故事中,不知有多少是关于洪水的,大人们绘声绘色的夸张表情至今记忆犹新。洪水恐怖的印象从小就印在我脑海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而在这一点上,中国又有极为特殊的国情,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黄河和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中华民族也饱受了洪水所带来的无尽灾难。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权就没有保障,没有生存权就谈不上发展权,更何谈国家的安定?三峡工程的兴建,解除了悬在居住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的数千万人头上的利剑――洪水威胁,改变了这一地区夏秋防汛、冬春筑堤的历史,难道不算是千秋伟业吗!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它的建设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检验。我至今依然记得2002年我参加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世界不动产联盟大会时,会议的组织者――一位已是三代定居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对我说的话:三峡工程是一个壮举,国外的人看待三峡的心态是很复杂的,有的人是不了解,听了一些不实报道之后,觉得有疑惑,认为中国政府好大喜功,为什么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花那么大的代价、迁移那么多人,建一个工程呢?还有一些人是带有偏见来看这件事的,因为三峡工程是举世无双的,在他们的眼中,看不起黄种人,看不起中国人,他们想怎么我们都干不了的事,你中国人能干得了呢!所以要把一个全面的三峡讲给大家,而且要公开邀请他们去现场看!

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一个朴实踏实,求真务实的团队。辛勤和智慧的凝聚,创造了具有一百多项世界纪录的奇迹。

三峡工程的移民,是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一群人,用他们的奉献成全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奇迹。

从2003年实现初期蓄水、通航、发电以来,三峡工程经历了初步考验,几年的实践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三峡工程完全达到了当时的预期。三峡工程是一项成功的,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

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三峡的一草一木我是那么地熟悉和热爱,大坝就像是我的儿子一样,看着他一天天成长!越来越强壮、健美!参与三峡建设,我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本报记者夏静采访整理)

作者小传:曹广晶,男,1964生,山东人,工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现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兼科技委员会主任。从1985年起就参加三峡前期规划、论证工作,历任技术处副处长、处长,大坝和厂房项目部主任,直接指挥了三峡工程的若干重大活动。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二项,一等奖六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