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淮安:发挥特色实现跨越发展

2008-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邓芳园 我有话说
江苏淮安,周恩来总理的故乡,集名人、名著、名河、名湖、名菜等于一体,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这里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运河文化节”和“美食文化节”上亮点不断,全国第一条特钢大棒材生产线在淮安特钢生产,三大千亿元产业领跑新型工业化……古老的大地上洋溢着蒸蒸日上的风貌。

淮安市

委书记刘永忠告诉记者:“挖掘一身名牌的经济文化效益,突出自然资源的优势以及招商引资发展新型产业是淮安甩掉‘欠发达地区’帽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秘诀。”

厚重文化显魅力

淮安地处苏北大平原中心地域,是历史上著名的“运河之都”、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有着厚重的文化和鲜活的人文资源。然而多年来淮安一直是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这些,淮安的决策者们提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突出名人文化、名河文化、名菜文化等‘一身名牌’的品位。”

淮安名人辈出,名人文化也成为当地的灵魂,文化遗产则是淮安的根。淮安盱眙第一山风景名胜区有北宋至明清的古建筑、大量古代摩崖和苏东坡、米芾、陆游等文人的题刻;市区有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等数十位历史名人和当代伟人的纪念地……独特的人文气息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淮安人,也吸引了古今中外游人的眼球。

京杭大运河贯穿淮安,运河文化也随之而生。明清时期,淮安因中枢漕运、集散淮盐、河道治理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近年来,淮安花近亿元资金用于运河沿线河下古镇、韩信故里等文物古迹的维修,其中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等16处地点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他们又科学整合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文物古迹和大运河淮安段旅游的功能。

闻香下马,知味停车。淮安的美食也是名扬天下,开国第一宴、四大传统菜系之一的淮扬菜更是一绝。跨入新世纪,淮安人把弘扬淮扬菜美食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年一届的美食文化节已成为淮安的经贸桥梁、文化舞台、形象窗口和群众盛会。

今年9月,“大运河文化节”和“美食文化节”同时在淮安召开,更加彰显了淮扬菜之乡、运河之都的无穷魅力,促进了淮安全方位扩大对外经贸文化的交流。运河文化和淮扬美食已经成为淮安的重要名片,从2002至2007年,外地到淮安的游客人数每年增长30%,今年淮安旅游年收入已突破35亿元。因运河、美食和美酒而引进的项目和资金,更是为淮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自然资源展优势

记者在淮安采访时发现,很多海内外游客都是慕洪泽湖大闸蟹之名而来,一边品尝着鲜美的大闸蟹,一边乘着小船观赏洪泽湖里的荷花淀。淮安代市长高雪坤对记者说:“淮安有丰富的土地、水产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我们力求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发这些自然资源。”

淮安平原广茂,水域宽广,矿产丰饶,生态良好。国家4A级景区盱眙铁山寺森林公园内古木参天,原始次生林海和群山环抱天泉湖,构成天然的大氧吧;有“悬湖”之称的洪泽湖,为水产养殖、休闲健身和餐饮旅游等特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金湖万亩荷花荡、涟水十万亩浅水藕又是一幅生态农业景观。淮安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

据统计,淮安特钢、电子信息、盐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对淮安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1%,淮安正朝着新型工业化城市迈步。

招商引资拓空间

今年9月在淮安同时举办的“运河文化节”和“美食文化节”开幕日当天,淮安签约资金超过300亿元。7届美食文化节以来,共签约内外资项目资金近1000亿元。淮安市抓住大运河文化节和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机遇,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各级经济开发区也是淮安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现已建设了8个省级开发区和30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在淮安出口加工区富士康科技集团工作的张女士对记者说,“以前务农根本没什么收入,去年来到富士康后,不仅工作环境变好了,而且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张女士是淮安近年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典型受益者。淮安出口加工区目前已吸引了富士康科技集团等3个项目,三家企业注册资本均达9800万美元以上,实际总投资超过6亿美元,一个以精密模具、电脑插件、PCB等产品为主的高科技出口加工基地正在形成。

2001年至2007年,淮安招商引资规模项目累计6387个,固定资产合同引资额1504.5亿元,年递增70.8%。今年上半年,实现固定资产新增到位资金229.1亿元,同比增长38.6%。这些外来投资企业在淮安生根落户并不断发展壮大,为淮安经济的加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今年上半年,淮安实现GDP总量434亿元,财政预算收入3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1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57元。如今的淮安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