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任少芬:托起陈若琳的英雄

2008-10-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罗京生 我有话说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跳水比赛中,中国跳水运动员陈若琳在女子单人、双人跳台比赛中为中国代表团夺得两枚金牌,这样优异的成绩与她的主管教练任少芬的长年努力分不开的。

中国女子跳台项目曾经是中国跳水的优势项目。1984年,周继红为中国跳水项目夺得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就是女子跳台金牌。但是在悉尼和雅典奥运会

上,中国队两次丢失了这枚金牌,说明当今世界各国选手对这枚金牌争夺得多么激烈。在北京奥运会上重新夺回这枚金牌对中国跳水队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任少芬30年的执教生涯中,曾经培养了陈琳、王睿、沈川子等多名世锦赛和世界杯冠军,但是还没有带队员参加奥运会的经历。能够带领队员参加奥运会比赛一直是她的最高理想。任少芬深知,要想夺回女子跳台的金牌,必须付出超越其他人的努力。针对女子跳台项目的特点,她专门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外国运动员在体能和表现力上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中国运动员则要克服身体发育期间体重增长过快而力量增长跟不上的情况。对此,任少芬除了让运动员坚持大运动量训练外,还帮助运动员通过节食等方法控制体重。在控制体重的同时,她又与科研人员一同想办法,注意保证运动员的营养,把不利因素降至最低。

为了坚持系统训练,任少芬对节假日不休息已经习以为常,她注意从陈若琳的基本功抓起,一点一滴地抠细节,在她的精心雕琢下,陈若琳的技术动作日趋成熟,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点。

任少芬的努力收到了成效。在北京奥运会女子跳台单人比赛中,加拿大名将海斯曼在最后一跳前积分还领先陈若琳,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决赛、只有16岁的陈若琳镇定从容,以干净完美的一跳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自己的训练水平,最终以100.30的全场最高分令人信服地为中国队夺回这枚阔别12年的金牌,这时候,在幕后一直关注着陈若琳的任少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作为历经千百年积淀且传承至今的民族美德,孝亲敬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突出优势,也是将人口老龄化世纪挑战转化为新发展机遇的有利条件。【详细】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