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甘肃缘何掀起文物保护风暴

2008-10-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宗立 通讯员 韩业庭 我有话说

    ●甘肃文化博物系统馆藏文物总数达42万件

    ●两年内全省发生古墓、文物被盗掘事件13起

    ●甘肃省大多数博物馆的基础条件亟待改善

拭去厚厚的灰尘,好似撩开了岁月的面纱,一件件如画的文物

,向我们展示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变迁,文物既是具有文化价值的艺术品,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佐证,甘肃省文物更是举世闻名,在文物界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近年来,甘肃省盗窃野外文物和馆藏文物案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该省两年内先后发生古墓、文物被盗掘事件13起。文物安全事故一石激起千层浪,文化遗产保护在甘肃省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物保护风暴在中国西北的这个文物大省骤然刮起。

文物大省的荣耀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遗留下来的文物遗存非常丰富。根据文物普查统计,甘肃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两万多处,文化博物系统馆藏文物总数达42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237件(含国宝30件),二级文物11386件,三级文物96299件。

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我国著名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以及曾出土过现如今已成为我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这些文物既是甘肃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更是甘肃过去作为文化交流地的荣耀。

特殊的自然环境,重要的地理位置,多样的民族民俗,复杂的历史进程,使甘肃文物在带有与华夏文明一体相连的共性的同时,又独具风格。同其他省区相比,甘肃文物从石窟寺到彩陶简牍,从古城古墓到古文化遗址,博大精深,无所不包。

文物保护工作的尴尬

然而,文物大省的荣耀并不能掩盖其文物保护工作所遇到的尴尬。当前,甘肃文物保护工作中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安防设备缺乏、人员匮乏、组织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

甘肃省大多数博物馆的基础条件都比较差,一些博物馆是上世纪80年代的砖混结构建筑,库房和展厅面积狭小,文物保存和陈列设施简单,许多文物甚至直接被摆放在地上。

据了解,甘肃崇信县博物馆是上世纪90年代初修建的标准库房,库房展室混为一体,面积狭小,库房后墙暴露在其他单位的院子中,留下了极大安全隐患。而敦煌市博物馆则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陈旧的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和更换,展柜残缺破损,安防报警设施落后,更没有应有的保卫力量。有专家认为,今年8月该馆一级文物青铜镜的被盗与此不无关系。

甘肃省文物局统计资料显示,该省县市博物馆中,除了平凉市及庆城、灵台、高台、清水、永昌等县博物馆安防设备较完善外,其他博物馆安防设施仅限于报警装置,而且基本上是省文物局投资、五年以前安装的。

“地方政府在博物馆安防设备上很少投入。”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杨惠福介绍说,有些地方甚至连报警设施的维修费用都拿不出,如平凉市崆峒区博物馆报警器出现故障需要维修,维修费还是单位职工凑的钱。

除此之外,甘肃省大多数县市博物馆基本没有合格的存放文物的柜架和囊匣。“国家要求博物馆要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统一的安全防范体系,但这在我省的大多数博物馆目前还做不到。现在主要还是依靠人来死看硬守,一旦犯罪分子突破这条防线,后果不堪设想。”杨惠福对甘肃博物馆的安防现状忧心忡忡。

“除基础设施落后外,目前甘肃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力量薄弱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据杨惠福介绍,全省“国保”单位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设立专业管护机构,许多县级博物馆也仅仅挂个牌子,只有几间库房,不具备文物保护的基本条件,更谈不上发挥展示和研究等功能。

杨惠福以崇信县为例介绍说,该县博物馆,只有3名职工,除馆长外,另外两名职工(一男一女)只能每人轮流值班。而像临洮县、泾川县、静宁县、临夏市博物馆等馆藏文物比较丰富的大馆,也只有五六个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博物馆仅有的这些人在做到馆内24小时不离人、确保馆藏文物绝对安全的同时,还要承担野外文物的调查保护工作,这在人员调配上难免捉襟见肘。

除了人员配备之外,某些博物馆的制度也不健全。杨惠福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敦煌博物馆没有交接班制度,该馆今年8月青铜镜被盗案案发前,上班时间由值班人员负责展厅安全,下班后由保卫人员负责全馆安全,但中午还有一个小时的闭馆休息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以来是值班人员锁门后径自走人,保卫人员上班后看门护院。下午值班人员上班开门,保卫人员下班回家,彼此间不履行交接班手续,“各锁各的门,各管各的人”,结果导致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而这个隐患终于在今年8月显露出来。

文物保护风暴骤起

文物安全事故的屡屡发生以及文物保护工作所遭遇的困境,引起了甘肃省文物局乃至甘肃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甘肃省于9月17日专门召开了全省首次文物安全工作会议,部署全省文物保护工作,一场文物保护风暴在中国西北的这个文物大省骤然刮起。

甘肃省首先从9月下旬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文物安全百日检查整顿活动,对全省各地和所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安全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摸排。目前,甘肃省文物局已组成6个检查督导组,对全省各地和所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安全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摸排。检查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机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和执行、单位管理、文物保管条件、安防消防设施、各项应急预案建立和演练等情况,帮助各地、各单位查找问题,发现隐患,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

针对重大文物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甘肃省政府还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甘肃省文物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并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该规定明确规定,由于工作疏忽、保护不力等原因造成文物重大安全事故的,对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同时该文件还规定,在文物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以后,当地人民政府须迅速组织力量保护现场,开展抢救、抢险工作。按规定程序上报有关部门,不得隐瞒、谎报。事故调查工作应当在60日内完成,本级政府应当在调查报告提交30日内,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相应的处理。

除了《甘肃省文物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甘肃省还先后印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甘肃省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甘肃省文物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管理办法》、《文物安全检查项目及评分办法》。近期,甘肃省文物局还将制定下发《甘肃省文物风险单位保卫工作规范》、《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巡视检查报告制度》,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各种检查和督察措施,力争从制度建设上入手,把全省文物安全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据了解,从2009年起甘肃省还将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并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将推行文物安全工作责任制,列出具体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指标,政府和文物系统层层分别签订文物安全工作责任书。届时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文物安全工作责任书,省文物局也将同步与各市州文物(文化)局、省直各文博单位签订文物安全工作责任书。各市州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也要层层签订文物安全工作责任书,从而构筑起更为完善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和文物保护网络体系。

针对部分文物资源相对较少、博物馆缺乏保存和展示条件的县区,甘肃省推行文物资源整合及珍贵文物代管制度。在市州所在地修建中心文物库房,辖区内所有馆藏文物在所有权、管辖权不变的前提下,集中到中心文物库房保管。今后,凡是达不到文物安全保管条件的文物收藏单位,在年检时不予登记,并将挂黄牌进行警告。在规定期限内无法落实整改措施的,其收藏文物将由省文物局依法指定具备保管条件的保管单位进行代管。

对已经实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和列入下一步免费开放名单的博物馆,建立免费开放博物馆退出机制,实行文物安全一票否决制。凡是出现文物安全问题、存在问题不及时整改或整改后的安全条件仍达不到标准的博物馆,甘肃省文物局将协调甘肃省财政厅停止拨付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取消其免费开放资格。

采访中,许多专家向记者提起了同一话题: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绝对不可再生性,任何文物的被盗、被毁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双重损失。文物受损或丢失意味着以文物为载体的历史文化信息的缺失,文物安全工作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

保证文物安全,不仅是文物工作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根基。对文物的保护,就是对民族历史的保护,就是对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保护,也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保护。因此,保护文物,保证文物安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文物安全工作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保证文物安全是文物发挥展示和研究作用的前提。图为一位年

轻人在为一尊精美的古代石雕像画素描。本报记者高腾摄

甘肃的文物遗存非常丰富。图为游人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前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