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突出特色 和谐前行

2008-10-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韩同友 王德勋 我有话说

淮阴师范学院坐落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其前身是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1962年,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停办,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复校。1997年,教育部批准原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和淮阴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淮安市第一所本科院校――淮阴师范学院。200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

和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并入。学校现有19个系(部)和一个民办二级学院,有本科专业51个,覆盖文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高在校生19500余人。半个世纪以来,淮阴师范学院为江苏的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八万余名各类人才。该院唱响“改革、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办学特色、本科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与育人工作,共同演奏出一曲和谐发展的动人乐章。今年10月18日是淮阴师范学院五十华诞。日前,记者采访了淮阴师范学院院长詹佑邦教授。

特色: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所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如何避免模式雷同?如何提高内涵质量?该院院长詹佑邦说,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淮阴师范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院的前身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组织上已形成传统和特色,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以学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饮誉省内外。

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和历史积淀,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坚持德育为首,用周恩来精神培育学生;坚持服务苏北基础教育,强化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两大特色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的生长点。多年来,学校围绕“一根主线”(师范生综合素质),发展“三种能力”(教学基本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优化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坚持“双纲”(教师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能力训练大纲)要求,推进“双轨”(课堂学科教学与课外能力训练)实施,构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采取竞考结合,实施“双证”(毕业证与技能合格证)制度,完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率96%以上,这几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在学校近30年的毕业生中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的就有200余人。

质量:学校永恒的生命线

质量是立校之本,是高校永恒的生命线。2007年11月份,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该校获得了优秀等第。淮阴师范学院采取了几项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一是着力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建立了“三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层次,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提高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为主;综合层次,以探索性、设计型实验及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为主。二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学校按照全面规划,分期、分批、有重点地逐步进行,严格立项审核、中期检查和验收评审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改革研究活动,多出教学成果。目前,学校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优秀课程9门,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7项。“十五”以来,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80部,其中2部被评为省级评优精品教材,2部被确定为省级立项精品课程。三是实行不同专业之间的有机渗透。学校鼓励学生跨系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并建立了“主辅修”和“双学位”学习制度,增强了专业覆射力。四是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学校从1999年开始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教学标兵”评选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了五届。组织“教学标兵”面向全校教师开设公共课,使众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受益。五是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学校通过课堂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等对教学环节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近几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21项,其中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竞赛优秀学校奖2项。

学科:学校发展全局中的“龙头”

詹佑邦认为,学科在高校发展全局中具有“龙头”地位,没有一流学科的高校不能称之为一流的高校。学校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发展水平和发展潜能的实际,采取重点遴选、重点培养和重点投入的方法,努力发展新兴学科,做强重点学科。首先,以办学理念更新为先导。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两次召开学科建设大会,举办学科建设成果展览,举行科研成果奖、科技创新奖评选,从而在校园里出现了人人关心学科建设、思考学科建设、投身学科建设的局面。其次,学校不断优化配置师资、设备等资源,在政策、经费、梯队配备上给予重点学科以相应的倾斜,努力让重点学科发展上层次、出精品。学校的“理论物理”、“中国古代文学”、“无机化学”、“思想政治教育”等4个学科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理论物理”学科梯队还被评定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和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同时,不断拓宽和壮大新兴学科领域,积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建立科研激励机制,优化科研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多拿课题、多得奖项。从2001年以来,该校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项目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出版专(编)著8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200余篇,其中被SCI(E)、EI收录20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2000余篇。

学生:学校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方面,一是数年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培育学生。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瞻仰、凭吊,邀请周恩来的亲属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来校为学生作学习周恩来精神报告,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创建“周恩来班”和“周恩来奖学金”评选活动。二是积极营造人文、学术氛围。学校相继举办了“文化・科学・教育”论坛、教授博士论坛等人文、学术活动,先后邀请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著名教育家叶澜、朱永新,中科院院士王梓坤、闵乃本、郭光灿、祝世宁等来校作学术报告,学生们不仅从中了解了最新的前沿学术信息,更被专家严谨的治学精神、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岁月积淀的智慧风采所感染。同时,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两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全国戏剧“梅花奖”等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播音主持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网页制作大赛、学生创业大赛等,在塑造大学生文化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四是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有翔宇文学社、绿之源环保协会、美术空间、电子协会等116个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挥特长、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重要舞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