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看待和培养“80后”

2008-10-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田建国 我有话说

    编者按灾难是一所学校。曾几何时,我们曾对“80后”一代颇为忧虑,然而从抗击雨雪灾害,到反对“藏独”分裂,从护卫奥运圣火传递,再到四川抗震救灾,他们正在改变我们的眼光。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危难扑面而来的时候,爱让他们的心更加贴近,责任让他们更加坚强,信念让他们无畏前行。我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升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友爱、互助、进步”,他们在展示现代志愿精神;“立足岗位、刻苦学习”,他们在为爱国主义增添理性厚度;“中国加油,汶川加油”,他们在表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80后”青年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成长的一代。他们是改革开放压力的承受者,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亲历者,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通过抗震救灾,我们看到他们由个体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由独自享受走向同甘共苦,由自我中心走向自觉担当。他们在社会转型中长大,在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己奋斗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生活,在市场大潮中承受谋生、就业的风险压力;他们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

“80后”青年在越来越开放的现代社会,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成功需求更加强烈,社交需求更加广泛。政治观上,从怀疑走向理解,从激情走向理性,从淡漠走向担当,政治认同,理性爱国;价值观上,从偏激走向理智,从跟从走向选择,从时尚走向务实,善于思考,理智务实;人生观上,从依赖走向自立,从自恋走向自觉,从脆弱走向坚强,乐观自信,自立自强。他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追求发生较大变化,更多地采用生产力标准看待问题,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去评价人,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去审视周围事情。

从“80后”一代青年成长阅历和发展走向看,他们最新的特点是“高、大、快、强”。所谓高,就是开放程度高;所谓大,就是信息量大;所谓快,就是思想变化快;所谓强,就是个体意识强。最突出的特点是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和观点的多样性。在行为中,追求自我支配自主决策;在生活中,追求自立自强;在精神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他们与以往青年所不同的鲜明特点是,拥护改革开放,追求成功与富裕。组织协调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融入社会能力更加突出。他们对公共生活有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对公共社会有前所未有的自觉责任。他们富有热情却不乏理性,喜欢挑战但也接受规则,彰显个性却也更加宽容。他们对公民文化的理解,显然不再像父辈那样单纯认为只是维权与抗争,他们会宁可放下手中优越的工作和生活,也愿投入更多的热情与力量,参与到公共社会服务管理中。青年一代这些特点符合社会现实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突出思想理论教育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青年。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魂。我们党只有在理论上赢得青年,才能在政治上赢得青年。思想理论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一种政治方向,也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价值尺度。从世界观层面看,理论作为解释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掌握一种理论就是掌握它的思维方式;从价值观层面看,理论作为一种价值体系,接受一种理论也就认同了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从人生观层面看,理论作为一种人生指南,信仰一种理论就接受了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理论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关键是转化为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升华为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灵魂,是制高点,是方向,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青年思想教育就是空壳,流于形式。

突出思想理论教育,需要不断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坚持辩证系统的方法、史论结合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善于从总体到具体,既全面阐释基本精神,又用经典事例说明一般道理,善于从历史到现实,既讲清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又深入分析历史背景,讲明发展过程和来龙去脉。始终贯彻“三贴近”原则,深入了解青年所思、所感、所盼,找准我们想说和青年想听的结合点,变抽象为形象,变概念为具体,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培养高素质现代公民

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公民。教育的目的不是在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在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包括我们对世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教育所要聚焦的目标,就是为青年立德、立业。立德,就是教育青年形成诚实、守信、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善于接纳他人和他人合作等基本的道德素养;立业,就是培养青年形成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的能力和勤奋学习的品质。现代公民在性格、气质、意志、心理、欲望和谐统一。现代公民素质包括:对社会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国家具有责任感,对他人富有爱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公共准则。我们要根据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推进教育思想转变: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怎么学;不仅要重视思考什么,更要重视怎么思考;不仅要做什么人,更要重视怎样做人。把专业教育提升为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提升为能力教育,把能力教育提升为品格教育,引导青年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刻苦勤奋,远离浮躁。

健全人格教育。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外在表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格现代化,而人格现代化的核心是人道德素养的现代化。健全人格必须是传统理想人格的道德、理想、情操、信念和现代人格的独立、自由、民主、诚信意识的统一。当今世界和价值观变化迅速。健全人格教育是迎接迅速变化所作的最好准备。一旦放松对人格塑造,就会迷失自己,随波逐流,不会承担对民族社会责任。

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高层次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积淀。文化,根本在化,内化、融合、升华、超越,把正确做人做事的道理渗透到人的灵魂。人生道路能否走好,取决于人的素质。文化素质对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民族复兴说到底是文化复兴,人生成功说到底是文化的成功。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是教会青年精神成人,在价值根基上懂得做人道理。

社会责任教育。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社会责任感不是抽象的,具体体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民族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事业;人丢掉什么都可以,但不能丢掉志气;人忘了什么都可以,但别忘了自己的父母,别忘了国家。积极引导青年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养成对自己的信心、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爱心、对祖国的忠心,自信自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心系社会,胸怀祖国。

生命伦理教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学习生命伦理教育在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以普适性的公平原理来处理人类发展中人际之间的关系,用道德砝码来平衡人与自然环境在主体位置上的冲突。树立关爱自然、关爱他人、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态道德良知。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这都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