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厦门大学

2008-10-1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厦大】精神

厦大的风景

朱水涌

无论你是站在宏伟的上弦场眺望大海,听燕子声声,看风帆争流,还是漫步于幽雅的芙蓉湖畔,感受椰树下绿茵上晨读

的诗意,倩影对对,或者是踏着绿荫筛选的阳光走进“情人谷”,领略碧水翠峦山风,静思默想宇宙苍穹,你都会由衷地赞叹:太美了,厦大!当年鲁迅就这样告诉许广平:“这里风景佳绝。”但你又分明感受到这佳绝的风景不仅仅是南国四季的绚丽,它还流淌着一股足以让人怦然心动的血性。像所有的名校一样,厦大有属于自己的永恒风景,这种风景与一个人的生命连在一起,厦大人亲切地称这个人为“我们的校主”。

“我们的校主”是厦大人最尊敬最有凝聚力的话语。无论在校园内校园外,也无论在故园在异水他乡,只要你是厦大人,只要你说起“我们的校主”,就会有无数颗赤诚的心连在一起跳动,你就不会寂寥孤单,你的心中就会升腾起一种久违的激动和力量。“我们的校主”是陈嘉庚,在天上他是一颗星,在地上他是一位拄着拐杖永远在厦大校园里行走的老人。

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刚刚踏进20世纪的门槛时,中国正经历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文化启蒙,实业救国,乡村建设,人们在寻找着屈辱民族走向复兴的拐点,陈嘉庚则坚信:“教育乃立国之本”。

从1893年开始,陈嘉庚就把海外生意场上打拼而得的积蓄,一次次携回祖国,犹如痴绝的精卫,衔着一块块五彩石,日日不歇地在故乡垒起了一座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专门教育的集美学村。然而他又深知,能“使我国得以与世界各强国居同等之地位”者,还在于能创造“最新最完善之文化”的大学。1919年,他患当时尚属致命险症的阑尾炎,病中他甚至立了遗嘱。但当他从死神手中挣脱出来时,生命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创办厦门大学。那一年,他抛离家小,托付产业,尽数带上企业红利,从新加坡回到故乡,为创办厦门大学奔走呼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教育界一言九鼎的蔡元培主张厦大“不宜速办”。但陈嘉庚是闽南人,闽南人来自中原,血脉里流淌着黄河的骨血,黄河奔流不回头;闽南人面向大海,胸中翻卷着天风海涛,天风卷起千重浪。陈嘉庚的回应是,“当此风雨飘摇之际,国势岌岌可危之时”,创办厦门大学又“岂能久待”;他向往着厦大“为吾国放一异彩”,相信“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1921年4月5日,厦门大学成立,成立大会上悬挂的是陈嘉庚亲自敲定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

沧波万里,精卫鸣叫,陈嘉庚说:“厦大既办,当成南方之强。”他要厦大“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建成一所“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现代中国大学。反省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和世界从海洋开拓出来的现代道路,厦大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海洋学系;为了“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陈嘉庚不惜重金聘请,任国内外群贤备至,百川交汇;从“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出发,厦大继北大、清华之后建立了国学研究院。我时常想像校主当年的身份,是商人,又何来如此高远的文化境界?是教育家,又何来如此巨资创办中国南部的教育王国?倘若是两者集于一身,其凝结点又在何处?

我没有找到答案,我只知道,当陈嘉庚公司濒临倒闭、现实无情地要他在办厦大与拯救公司之间作出抉择时,他做出了“宁愿公司崩盘,不能停办厦大”和出卖大厦办厦大的壮举;当国民政府要把厦大更名为福建大学时,他将拐杖指向当时主掌教育部的陈立夫和主掌参政院的孔祥熙,他说,无故将厦门大学改为福建大学,“疑政府将步甲午故智,如台湾之放弃”,言语之重,令四座目瞪口呆,厦大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唯一没有变动过校名的名校。卖大厦办厦大的壮举,厦大更名的风波,显示的是一种胆略,一种担当,它何止是商人或教育家的身份所为,更是民族血的蒸汽和生命的喷薄。

厦大有芙蓉湖,湖面如镜,四季波光潋潋,绿茵碧水的温馨让人流连忘返;北大有未名湖,一水幽长,四季湖色鲜明,一塔一水的刚柔让人想到燕园的厚重。厦大人自己说,当北大的未名湖掀起历史激浪时,厦大的芙蓉湖才泛起一池春水。厦大人不像北大人那样,在现代历史运动时常担当先锋的角色,但那“一池春水”下依然涌动着一股由校主传承而下的民族血性,一种已经内化于每个厦大人灵魂的敢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精神个性。正是这种精神个性的一以贯之,才使偏居东南一隅的学府,在中国现代历史的各个风口浪尖,有着属于自己的光荣与希望。

昔日,在抗日烽火中内迁山城长汀的厦大,书写的是“未到‘最后一课’”仍要“加紧研究学术和培养技能”的悲壮。校长拆毁自己乘坐的轿车充当学生实验器材,师生在艰难困苦中铸就“南方之强”的辉煌,硝烟弥漫,弦诵不辍,恰恰是在烽火岁月里,厦大蝉联了全国大学生考试的两次第一,以至于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记者团十分惊讶这种战场与大学并存的奇迹,称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第一大学”。

今天,在全国高校强强联合的挑战中,厦大又敢以“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自信自立于中国高校之林;在全球化竞争潮流席卷之下,“985”重点建设的道路上,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创新了一个又一个先进的教学科研与办学成果,以陈嘉庚“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豪气与血性,朝着建设世界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然而前行。

我很想淘洗出芙蓉湖春水下那股涌动着的精神血性,是自强?是坚韧?是陈嘉庚的“不甘居人下”?但这样的概念又很难说尽一个“沛乎塞苍穹”的血肉之躯。我只记得,当年王亚南校长在北京街头遇到邋遢的陈景润,他知道这位学业优秀的厦大学子竟然不被原单位器重,便愤然把他带回厦大,然后再送往中国科学院,最终陈景润成为摘取哥德巴赫皇冠的数学王子;我还知道,与厦大一水之隔的台湾,是由于“厦大六君子”在交通、IT、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才引发了台湾上世纪60年代经济建设起飞的大潮。厦大有一对父女院士,两代人一生在生命最微小的细胞上耕耘不息,女儿院士对学生说:“要做学问,你就不要理睬传媒、记者。”厦大有一个拥有8位院士的化学学科团队,她的奇迹不仅仅在于创造了一个个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还在于她以无形的精神和力量,影响与造就了一个国家杰出青年创新研究群体。从这支团队中的一对父女院士身上,可以感受到厦大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独特风景。

厦大成立时就高悬着一口大钟,80多年来,风风雨雨,花开花落,这口钟发出的声音一直陪伴着厦大的成长年华。今天,很多很多大学都把古老的校园钟声换成了现代的铃声,厦大却依然敲着这口钟召唤着师生们上课下课、奋斗休息。钟声悠悠,延绵不断,苍茫浑厚中“校主”的声音在领着万千厦大人歌唱:“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

【厦大】原创

自强

赵元任/曲

郑贞文/词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
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
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驾慈航?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嘉宾:

朱崇实(厦门大学校长)

黄本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葛家澍(管理学院教授)

潘懋元(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

叶楠(管理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厦大】关注

面朝大海

潘懋元:厦大是中国距离海洋最近的大学之一,海的精神和文化对厦大的影响是深刻而且长远的。

当年,陈嘉庚“躬亲遍勘各处地点”,最后,把厦门大学校址选在背山面海的郑成功用于练兵的“演武场”,蕴含着他关于厦门大学文化精神的宽阔与包容。

朱崇实:的确如此。陈嘉庚为厦大定下的办学宗旨是:养成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阐扬世界文化。尤其是第三句话,意即要让中华文明走到世界去,同时也要把世界的先进文明带进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际化”。

黄本立:自创办以来,厦大就一直注重“海”这一地缘和区位优势,并把这种区域优势转化为自己的办学优势,形成了“侨、台、特、海”的四大区位特色。海洋的烙印还深深打在了厦大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厦大是我国海洋学科的发源地,其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初,从那时起,厦大就开始了海洋生物的研究,厦大美籍专家Light 教授1923年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厦门同安刘五店海区产的文昌鱼;厦大科学家还发现了嘉庚水母等海洋生物新种。我国最早的一批研究海洋的学者也是厦大毕业生,这其中包括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院士、著名藻类学家曾呈奎院士等。

葛家澍:“海”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还为厦大与台湾进行文化、教育、学术交流抢得了先机。近年来,厦大创新思维加强对台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前沿重镇和重要平台,已日益成为“涉台决策研究的思想库”、“两岸文化交流的连心桥”和“两岸教育合作的先行区”。目前,厦大已与台湾大学、成功大学等20多所台湾高校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每年约有40多名本科生到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中山大学、东吴大学、东海大学及东华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业参加交换生项目。约有300多名台湾学生正在厦大求学。

潘懋元:“海”的特质和精神内涵融入到厦大的办学和育人理念中。如,定位于“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厦门大学,希望师生有海一样宽广的视野,有面向海洋的气魄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学海泛舟”的探索精神和“浩如烟海”的学识,这些理念无不吸纳于厦大所面临的无垠大海。

朱崇实:很多人问我具体的厦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我眼里,一位普通的工人,一名普通的职员,不管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有远大目标,能够脚踏实地,并且带领周边的人跟着自己一起奋斗,这种人就是“领袖型”人才――领袖不等于领导。我希望厦大的学生都能成为“领袖型”人才。

为了达到这样的育人目标,厦大有侧重地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心。我们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为全校学生免费供应米饭等等,这都是培养学生爱心的一种方式,今天接受母校的爱心,明天把爱心送给别人。其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这其中包括本科生的教学改革、三学期制、本研教学一体化,今年还花了将近7000万元人民币建了一个学生的实训基地等,这些着眼于“专业基础”的工作都是为我们的育人目标服务的。最后,要让学生拥有一副好身体。要让学生掌握一门他所喜欢的体育活动的技能,从而带动起同学对体育课的兴趣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叶楠:母校的这番苦心没有白费。就我个人而言,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厦大“大爱”、“博爱”的人格教育。“感恩与爱”体现在厦大的每一个细微处:校主陈嘉庚创校建校的故事、校歌“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的歌词、母校精心为学生做的一切……2005年8月,我作为厦大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前往宁夏西海固地区海原县支教,在那片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土地上,我和队员们没有屈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拿起了手中的笔记下了这里的一切,返校后我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写了一本20万字的支教日记――《把梦留住》,不是想出名,而是想以文字来呼唤和感召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注西部,关注西部的教育和孩子。(王凯绘)

【厦大】寄语

潘万华摄

蔡启瑞(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勤学善问为“学问”;自强创新志昂扬!

唐崇惕(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今日大学的青年学子是他日国家社会的栋梁,应当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自己成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优秀专业人才。

邓子基(经济学院教授)

人贵有志,人各有志;刻苦励志,奋发拼搏;坚持不懈,必有成就;服务人民,矢志服务。

陈孔立(台湾研究院教授)

科学研究需要有耐心的长期思索与大胆的创新思维。没有自己的见解,就不要写文章。 

【厦大】记忆

“校园土著”话沧桑

●郑启五

父亲和母亲在厦门大学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出生在这个校园里,于是被戏称为“校园土著”。

儿时我和小伙伴玩“打野战”,常常趴在五老峰腰的巨石上,用大叶桉的树叶卷成的“望远镜”鸟瞰厦大校园:建国之初,阳光明媚,周总理亲自委派经济学家王亚南担任厦大校长,校主陈嘉庚老人拄着手杖亲自“敲打”,再度“敲出”了以啸傲海岸的“建南大礼堂”为领头的校园新楼群,一幢幢飞檐加红瓦的中式楼顶,玻璃窗加圆柱的西式楼身,别具一格的“嘉庚建筑”成片地雄踞在这依山傍海的郑成功的演武场,让所有进出厦门港的巨轮都肃然起敬!而文革窒息了学科的建设,把校园折腾得满目疮痍,连厦大人引以为傲的“嘉庚式”建筑楼群也是白墙涂黑墨门窗被砸烂;堂堂的上弦场居然密密麻麻种满了喂猪的地瓜菜瓜……许多老师(包括我的父母)被整、被斗、被关……少年的我日复一日惊惊颤颤提着铝锅去给“牛栏”里的父母送菜饭……

“文革”后拨乱反正举步维艰,幸有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在教科文领域快刀斩乱麻,救我千万“臭老九”及其子女于苦海之中。饱经磨难的厦门大学知识分子群体终于抖落了满身的枷锁,在天风海涛之中重新奏响了“南方之强”搏击勇进的雄浑乐章!最是那1978年:学校先后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第二届大学新生,我也梦幻般地跻身其间,本“校园土著”在历任下乡的知青、校园临时工、猪场饲养员、炊事员之后,于25岁“高龄”从厦大食堂考入厦大课堂,老父母与我相拥而泣,喜泪横流……再没有形形色色的政治运动,再没有五花八门的精神包袱,我全身心地感受着从此如日中天的厦门大学在展翅翱翔的发展中迎面扑来的祥和之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想想厦门大学在漫漫防空洞的岁月里都自强不息,那么一旦赢得“科学的春天”的阳光灿烂,它“至于至善”的发展就势不可挡!芙蓉湖澄碧的涟漪早已轻轻地荡去“菜农学村”的旧影,12余万厦门大学毕业生在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各地尽显才华,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孜孜不倦……

凤凰木花开花落,身为教授的父母退休后安享幸福的晚年,我也成了厦门大学讲坛上的研究生导师,子从父业,其乐融融。人到中年我再次爬上儿时的山头,左眺右望阅不够厦门大学的满园春色,爬了这个山头,又爬了那个山头,气喘吁吁的“校园土著”期盼着像儿时一样鸟瞰厦大全貌的企图总是一再落空,校园依山傍海全方位的扩展,用树叶“望远镜”便可将其尽收眼底的岁月已化作一抹遥远的夕照!啊,厦门大学,你再也不是沧海边那个农教混杂的田村;千楼竞秀风情万种人气鼎盛,远眺“海那边”更加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远眺海湾那一边的厦门大学漳州新校区,嘉庚老人上个世纪之初的梦想已加倍化为眼下中国第一座跨海湾大学的辉煌,而厦门大学的翔安校区又紧锣密鼓地准备在海的另一边拔地而起,又是一列列嘉庚风格的现代巨建依山傍海,但更加端庄、更加俏丽而雄威。“校在海上,海在校中”,我这个“校园土著”的胸海和大海一同浪花滚滚,心空宁静而致远。(戴晓勇绘)

八十七年的光阴流淌,五老峰下,白城海边,美丽的厦大校园在静静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山海之间,大气与精致水乳交融;中西合璧,典雅与现代浑然一体。南强学子在“鹭江深且长,学海何洋洋”的校歌中传唱一段段无悔的青春。

人类博物馆【厦大】地标①

人类博物馆的很多掌故都和第一任馆长、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有关。厦大人类博物馆初创时期只有三人,每月经费才70多元。林惠祥经常用自己的工资为馆里添购文物,家里到了月底经常没钱买米,买菜有时是赊欠的。几乎所有博物馆的模型、展柜,都由林惠祥亲自设计、监制甚至制作。爪哇猿人就是林惠祥个人的杰作。在雕塑这尊猿人时,他既是模特又是雕塑师,对着镜子,脱掉上衣,手持木棒,张着大嘴,模仿猿人的样子,不时使劲使肌肉凸起,亲自动手塑造模型。(王文静)

嘉庚主楼群【厦大】地标②

那是2001年4月6日上午,蔡悦诗出席了“庆祝厦门大学建校80周年暨嘉庚楼群落成典礼”。她身着红色外套,深色裙子,显得喜气洋洋。蔡大姐风趣地说,学校中A、B等的学生把他们的智慧财富献给母校,提升母校声誉;C、D等的学生献上金钱给母校改善教学环境和增添先进设施。一所大学正如一部电脑,A、B等学生是软体,C、D等学生是硬体。两者相辅相承才能发挥最佳效用。大姐深情地说,然而在我内心深处,我认为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只要忠于职守,自强不息,便是对母校的回馈。(王豪杰)

漳州校区图书馆【厦大】地标③

漳州校区图书馆的美,美在她的气势。巨大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每临此地就有一种置身大草原的快感。图书馆的美,美在她的文化底蕴。一楼的新书,让你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书市动向;二楼法学类的书让你与法同行,完善你的法律知识;三楼人流如潮水般,因为这里有文学类的书,师生们尽情徜徉在古今中外的文学殿堂中。图书馆的美,还在于她的文明。每当借还书时,业务台上的老师都会笑脸相迎,热情解答同学们的各种问题,不准抽烟,不准随地吐痰,手机要静音……在这里,文明已深深扎根!(下庄人家)

芙蓉楼【厦大】地标④

第一至第四这四幢老芙蓉楼以芙蓉湖为圆心形成半合围形。以芙蓉楼为轴心,夹道多植凤凰木及松柏、芒果树。夏秋两季凤凰木开花,花红映衬屋红。也许是芙蓉楼之美默示我们,在极其简陋的宿舍里我们进行了当时罕有的“室内装修”:墙上贴上斑斓的壁纸,宿舍立时充满英式小楼的温馨气息,连墙上的书架也用花纸包贴。多年以后,我在全国只发现北大的老楼堪与芙蓉楼一比。北大老楼充满人文气息,厦大芙蓉楼则弥漫着自然建筑之美。前者阳刚,后者温柔。大学真的不必太大,也不必太新,有历史,足矣。(北村)

建南钟声【厦大】地标⑤

浪子已老了,唯山河不变沧海不枯,五老的花岗石不烂母校的钟声悠悠不断,隔着一排相思树淡淡的雨雾从四十年代的尽头传来恍惚在唤我,逃学的旧生骑着当日年少的跑车去白墙红瓦的囊萤楼上课一阵掌声劈啪,把我在前排从钟声的催眠术中惊醒(余光中)

《大学生活》回望

走进湖南大学(8月5日)

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月23日)

走进北京师范大学(9月10日)


责任编辑张春丽

电话:(010)67078815

电子邮箱:xiaoyuan@gmw.cn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