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名校薪火相传

2008-10-1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百年名校薪火相传

――写在温岭中学建校160周年

文脉渊远流长名校百年流芳

2008年,在浙江省台州温岭年鉴有关温岭中学的内容里,有一则条目格外引人瞩目:由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联合出版的《中国名校优良传统丛书》中,温岭中学名列其中,它标志着温中在迈向国家级现代名校的征途中,又跨出了坚实的一

步。

温岭中学的前身是建于1847年的宗文书院。书院第一任“山长”黄浚在《宗文书院记》有一段对“宗文”的诠释:“宗者,尊也,本也。尊其所闻文而本诸行也”。可见书院秉承的是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笃信和奉行。此后160年中,这所学府经历了从宗文书院到宗文高等小学堂、宗文高等小学校、县立宗文初级中学、温岭县立初级中学,及至近些年发展为一所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级中学的历史沿革。在漫长的校史中,“宗文”的传统代代相传,并被新一代温中人在建设现代名校的探索中,赋予了新的内涵。

名流校长治名校

“名流校长治一方名校”是这所学府的传统之一。校史上,书院的首任“山长”黄浚是当地一位名儒。其著述文章深受林则徐嘉许。做过御史的杨晨、当地著名的教育家肖卫、蔡涌芬等都在不同时期担任过校长。这一传统流传至今,几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陈才?校长,不仅是名师治名校,更是一位在当地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中被广大干部群众评出的五大人物之一,政府代表民意授予他的称号是“创业创新型人物”。

提起这一称号的由来,人们不会忘记陈才?校长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贡献:2001年的温岭迁校,是温中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温岭市发展史上的大事。这次搬迁,不仅使温岭中学在硬件上实现了“全国先进,省内一流,环境优美,功能现代”的目标,为温中成为省内外名校打下了物质基础;也为几年之后温岭市成为“浙江省教育强市”创造了重要条件。

从1996年到2001年温岭市出现了五个增加:农村城镇人均收入在增加;独生子女率在增加;市区人口从5万增加到15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率从45%增加到92%;每年初中毕业生从9000人增到2.1万,这意味着每年高中招生由原来的近4500人猛增到18000人,即每年增加1.35万名高中生。温岭市政府要在5年内拿出十几个亿建十几所高中,才能满足需要。但这是市级财政不可能办到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腰包迅速鼓起来的农民、市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为此他们不惜一掷千金、万金!但当时的政策却对此有很多限制。陈校长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地方经济与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初中毕业生翻番与高中办学规模一成不变的矛盾;家庭教育消费能力迅速提高与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二者又不能互补的矛盾。

本着“学校发展必须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满足老百姓对教育需要,有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国家建设有用人才的需要”以及国家提出的“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高中段教育”的原则,陈才?校长创造出“学校贷款,以校办校,分轨运行,分级提高”的“公办民运”模式,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不仅温中原有的规模两年扩大了两倍,而且拓展为具有高中部、初中部、国际部的教育集团,还支援和带动了全市高中教育、初中教育的发展。香港《经济导报》称“他丰富了发展公立学校的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下公立学校发展与地方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不相适应的状况,加速实现了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陈才?校长创造的这一模式,后来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台州等地得到推广。

为了使学校扩招而不降低教育教学质量,陈才?校长又亲自主持了一系列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研究,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一等奖;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能力加速器计划》获省基础教育教学二等奖,“大班小班化”实验研究为改变大班额教学难以培养学生个性,难以对学生思想品质、身心健康给予深入细致的关注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受到教育部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先后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作为研究性学习项目实验校;北京大学文科保送生资格校;高二直升浙江大学保送生资格校。扩招后的温岭高中,质量不降反升,在全国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温岭中学的名师文化

温中人认为,在现代教育中“宗文”的内涵,应该是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多元文化、先进理论、科学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和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于是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成了温中校长的重任。

近年来,温中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名师和骨干教师梯队。在这支梯队的最前列,是省功勋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化学特级教师陈才?校长,紧随其后的是省英语特级教师副校长林金法,省物理特级教师副校长赵海勇、省生物特级教师郑晓萍,还有何少怡、郭君瑞、江敏等7位特级教师,他们中有的由政府或教育局设立名师工作室,有的兼任学校管理工作。

这支梯队的第二层次,是参加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浙江省教坛新秀和台州市名教师,如数学的马之骏、徐跃文、陈恩祥老师、物理的陈宏老师、生物梁茶夫老师、政治江丽君老师和地理罗祥海老师等等16位,他们都是学校各学科的带头人;第三层次主要是台州市教学能手、台州市教坛新秀和省地市的优秀教师30多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学科带头人;第四层次分别是台州、温岭、温中的骨干教师,他们是地、县、校级的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达60多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

温中把没有进入这个梯队的教师分为成熟型和成长型。成熟型教师一般教龄较长,有经验但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学校针对他们的不足,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参加适合他们的学术活动;成长型教师一般指工作不到6年的年轻教师。学校要求他们与学校的名师或骨干教师结对,做到“三多”:多与名师或骨干教师交流以学习师德和业务;多与青年教师接触以发现自身的问题;多与学生交往以了解教育教学效果。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要到省内外参加一次学术活动,学校提供全部经费,必要时可以调课;校内不定期举行学术沙龙,主题由校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或来自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或由外出学习交流的教师做专题演讲。学校在教师中倡导“人品+水平”和“温中教师十大修养”,形成了温中教师成长特有的文化氛围。

育人有方有为学子为学校扬名

“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是许多学校用来激励学子奋发有为的口号。然而在温中,这句口号已一次又一次地被它优秀的学子变成了辉煌的事实:仅从学术界统计,从这所中学走出的科学院院士3位,学部委员3位,上百位博士生导师,上千位各大学教授。

新一代温中学子不仅高考成绩连年在温岭、台州稳居第一,就是在高考大省浙江,也年年居前五位。然而,一所重点高中的责任不仅是为全国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还要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在搬入新校区的8年里,学校在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物理竞赛、生物竞赛中,光获得一等奖的就有13名学子,还有的同学在文学、英语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曹升同学在中学时代就成为中国美术馆参展资格获得者。新课改实施后,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四次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表演,名声大振。

近年来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个性培养,全面实施了学分制(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按学期计入总分,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分层制(通过阶段性考核,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流制(根据学生的特长分流培养);小班制(把五十多人的行政班分为3个小班,配三位教师,分别负责各自小班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习指导、档案管理、与家长沟通等等,对教师的考核与所负责的小班学生的全面素质挂钩。

学校与国内名校及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友好的校际关系,每年都要派教师和学生前往交流,使温中师生具有国际视野。校内外籍教师为每位学生辅导英语口语,并由外籍教师负责一些学生社团的活动,在中外教育文化的交流中实现互补。在如此开放的环境中,温中为千万学子创造未来。

一所名校带动一方教育

“一所地方名校的辐射作用”是一名记者在温岭教育局采访张江局长的题目。经过认真思考,张江局长回答精炼,概括准确。他从辐射源、辐射波、辐射力三方面分析了温岭中学的辐射作用。

他认为温中拥有4方面的辐射源:名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生(包括名校友)。他说,这所名校的文化积淀提升了整个温岭市的文化品位;名校长陈才?的创业创新精神,影响所及超出了教育界,成为各个行业的榜样;温中是温岭名教师和骨干教师最多的学校,市政府为校长陈才?、市教育局为副校长赵海勇、林金法分别设有名师工作室,为温岭其他学校培养骨干校长和骨干教师;他们创造的办学经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其他学校推广后,带动了全市乃至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了加强对农村校的帮助,温岭中学与泽国中学、石桥头镇中学、塘下中学结成帮扶对子。温中通过派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开展教师帮扶培训、联合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共同开发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式,与这些学校保持联系,提升农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温中每年还要接受来自新疆以及本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十几名学生来校就读。

尾声

漫长的温中成长史,既是一部百年名校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地方教育发展史和文化传承史。在纪念温岭中学160年校庆之际,我们期待温岭中学为家乡、为祖国、为世界,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及精英栋梁,贡献更多教育科学的理论与经验。(秋雁)

办好现代高中的思考

???温岭中学校长、浙江省功勋教师陈才?

思考一:做为一所有着深厚积淀的百年名校校长,应该怎样对待继承和开拓的关系?

――温岭中学的前身是1847年建的宗文书院,在以后的历史中,这里人才辈出,名人治校为学校的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显示着学府的古朴和高雅。《宗文书院记》记截:“宗文,尊也、本也,尊其所闻文而本诸行也”,道出了学校文化的渊源,其古训成为学校取之不竭思想源泉。我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思考如何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文化。首先思考的是如何提炼文化精髓,以发挥文化力的作用。先总结出温中精神“团结奋进、敢为人先”,历代温中人用集体智慧、用大器铸成大家;总结出温中“仁人志士、务本立事”的传统,即温中要以为民族栋梁,打好基础为本。再提出温中师风“理喻、朴赡、研省、德馨”和温中教师“十大修养”,使学校教师队伍成为“人品”+“水平”的高素质的集体;提出温中学风“慎思、自控、博学、创新”和温中学生“十大修养”,使学校的主体成为“德行”+“学力”的高素质的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另外,学校的校园文化、治学文化、育人文化,无不体现出对“宗文”的继承、宏扬和拓展:从听松厅、宗文教学楼、明因实验楼、宗文求是桥、志向湖、思泉井、名人广场的命名,到编印温中校史、温中名师录;从建设温中校史室,校庆陈列室和温中艺术馆,到设计温中校徽、校旗;从请钱伟强、杨振宁、启功先生等20多位名人为学校题词,到提炼和践行校本办学理念:“敦品励学、文理相长、主动发展、和谐共进”,无不体现我们在继承和开拓“宗文”传统过程中,有形和无形的努力。

思考二:作为现代高级中学的校长,应具有怎样的办学观?

――一是要确立和谐的发展观。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下,表里和谐、心灵和谐。二是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形成师生和谐发展的共同体;从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来评价组织教育教学,摒弃应试教育的短期行为;提出学校培养学生的近期目标(让学生考上最理想的高等学校,有益于每位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平台)和远期目标(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伟人所需的内涵、气质和文化)。三是要有开放的教育观。一是思想观念开放,要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而使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得到认知与情感的协调,使学生主动参与由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变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中;二是教育模式开放。由封闭式教育转变到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与社会、家庭教育相互协调的开放式教育。让学生积极实践、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生开放式教育的核心;三是教育资源的开放。广泛建立校际交流关系,与省内外、国内外中学和大学结交一批姐妹校,从中获取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时代的学校,还应用现代化的媒体来拓展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思考三:高中校长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一是现代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素质。我们的目标是,要面向每一位学生,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温中人。二是教育质量不等于高考升学率,质量的高低是看一所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整体素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是质量体系的主要指标。三是重视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增量。每位学生到我们学校与到其他非重点学校就读的优势差别在哪里,这也是质量的体现,今后学生进入大学及到社会工作,在他的成功因素里我们给了他多少?这也是一种质量的体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根据对学生现状的调查,进行了“课堂教学目标新体系的构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能力加速器的校本研究”、“大班小班化的研究”,这些研究项目,把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道,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同时把学校看成是能力加速器的主体,能力不同的学生进入温岭中学通过学生自身潜能的激发、教师有效教学、现代化媒体的使用和学分制等制度的保证,以加速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另外把一个大班分成三个小班配有小班班主任,通过对学生导师式的思想、行为、学习、研究、活动和生活的全方位指导,加速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从而大面积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教育质量,高考和竞赛等成绩自然也会走在全省前列了。

思考四:温中在现代高中校管理制度方面做出哪些尝试?

――一是管理指导思想要明确,“科学化的决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化的运行,人文化的实施”。学校管理进行了四转变:学校由于规模增大后以小规模学校管理向大规模学校管理转变;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行政管理向课题项目管理转变;事务管理向课程管理转变。二是管理模式要改革;目前在普及高中时期,相当一部分高中规模较大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规模的变大是校长不愿做的事,但既然存在了就要深入研究找出规律,以达最优化管理,所以本人提出“兼职管理、经纬施职、全员参与”,兼职管理即所有学校管理者都要兼课以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经纬施职即大规模学校必须要进行纵横管理,横向建立年级段工作委员会,一个年级分成几个组团进行管理,纵向的五条线:教育线、教学线、资源线、常务线和党工团线实行三级管理,一级管理层面的校长办公会议是学校的决策机构,教科所是咨询论证机构,教代会是常任机构,工会是监督机构。例如一项准备实施的政策,由校长办公会议提出后,首先要由教科所进行论证,由校办决策后论证通过,才能付诸实施,再由工会监督并向校长办公会议反馈,以便进行调整。二级管理层面根据新课程进行调整,设办公室、德育处、课程处、资源处和综践处(技能、体艺、活动类课程的管理组织),以高效地实行课程管理。三级管理是各科室,着重进行备课组的管理。全员参与是让所有老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制订温岭中学老师六大基本工作任务,包括管理(参与项目管理,把学校管理问题转变成学术问题解决)、教育(大班、小班班主任)、教学(有效教学)、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德育指导等全面导师制)、科研(评课反思总结提高)、终身学习(进修、讲座等)。从而创造出大规模的学校有效管理的模式、制度管理思想。这些制度的建立,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质,使学校走向名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思考五:高中在人生中是一个怎样的阶段?对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高中教育应该给予他们哪些特别的关注?

――高中阶段的学生,从生理年龄来讲是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从心理年龄来讲是从依赖为主向独立自主的过渡,从教育的角度看,是进行能力素质提升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必须从两个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注。一方面是自主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严格控制下学习、生活的。到了高中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其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以丰富其学习方法。要培养起学生的自控能力包括目标自控、行为自控、心理自控、方法自控、过程自控等五方面进行训练,让他们形成稳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从而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价值观的培养。要关注学生在自主发展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选择,学生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各科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会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高三学生普遍到了18岁的成人年龄,这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方面学校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作为校长我每个学期要进入高三每一个班级上3-4节人生观、价值观的研讨课,高中学生很需要通过正面教育,用国内外成功人士的经历和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每节课都是以热烈的掌声结束,学生们反映受益匪浅。

著名校友忆母校

温岭中学是人才的摇篮,精英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院士、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将军、科学家、艺术家、作家、企业家,无不为母校的培养感念至深。这里发表的是三位校友回忆母校生活,感悟母校文化的文章。

温中教我学做人

闻国椿

52年前,我在温岭中学渡过两年宝贵时光。

当时在我们班里有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他们为班里订购了进步杂志,介绍一些进步书籍。在他们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一本小册子:《谈谈人生观的问题》,思想上颇受启发。我还阅读过茅盾、巴金等撰写的一些小说,其中提到:“我不怕,我有信仰”,这种信仰自然能理解为追求正义、自由、甚至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我在温中高一、高二的两年中固然学习到不少科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我第一次认识“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对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到启蒙作用。解放以后,我进北京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又做为研究生继续学习,嗣后又留校工作,成为北大一名教授,这是与过去母校的培养分不开的。是母校宽容开放的环境给了我有益的思想和方法。

(作者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际上首创非线性椭圆型、双曲型与混合型复方程的系统理论,两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文理并重受益终生

林家骊

我是温中1967届初中毕业生。温岭中学文革前就是当时的浙江大学的附属中学,理科特别好,名声在外。但我感觉到温岭中学还是一所文理并重,注意让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学校。

记得当时的温中老师可以说是文理兼优。金亚明先生的历史课,绘声绘色地把我们带入远古时代;宋秉贤先生的地理课,深入浅出,随身携带的许多地图更把我们带到了五湖四海。我在历史地理课的笔记本上,我还记上了许多课外的内容,有一次金亚明先生收阅我们的笔记本、在我所抄的历代皇帝姓名、年号、年代起止年月边上用红笔批上一大段批语,给了“优秀”的等第,再加一个红五星。要知道,这对于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年,是一种多大的鼓励啊!

文革结束后,在我29岁那年可以报考大学了,想到自己年龄偏大,脑子已不如小我10岁的青年考生,毅然选报文科,一举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杭大中文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当年的“童子功”。

对于温中“文理并重”我还可以举出一条明证,在浙江大学中文系在编教师中,温岭中学出身的就占了3位,其中2位是教授、博导,还有一位青年教师是博士。因此,若要评判温岭中学,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温中理科固然很好,文科也很好。

(作者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从温中走向世界

杨海军

从第一次迈入温中校门至今,不觉已过了20个春秋。这20年来,由于求学和研究的需要,足迹遍及亚、欧、美十余个国家。但回想刚入温中校门及学习生活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温中三年是个非常重要的驿站,它为我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得益于温中优良的学风和强大的师资力量。

当年我考入温中是比较侥幸的,刚过录取分数线两分,有点担心学习跟不上或者被人瞧不起。后来发现这担心是多余的。在敬业和经验丰富的多位任课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我学习成绩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对物理学的兴趣一直保持至今,使我有机会到达物理学的最前沿―高能粒子物理领域,并有所贡献。

这种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班主任林友桂老师和张培荣老师的物理课。他们能把枯燥乏味的物理概念、定理及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讲得引人入胜;把抽象的课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注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中老师具有出色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此外,还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任课老师都使我和广大学子受益匪浅。

到温中之前,我没接触过图书馆,当时非常惊讶于温中馆藏书的丰富。后来接触到世界各地更大更多的图书馆,深感图书馆的重要。越是科技发达的国家,图书馆越普及,藏书越丰富,功能越齐备,服务也越周到。图书馆是知识的集散地,世界各地的各种知识汇聚在一起,然后传播到无数学子的心中,经过不断积累、消化、创新、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技术,再收藏于图书馆,形成良性循环。在温中图书馆里,我得到了教科书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感谢培养我的这所国内名校――浙江省温岭中学!

(作者系1988-1991年就读于温岭中学。粒子物理与原子物理学博士。2000年8月起,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博士后、研究科学家。近10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篇,国际合作组文章150多篇,被学术刊物引用3700余次。目前,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ATLAS实验,研究世界万物质量的起源及宇宙大爆炸初期的高温高能状态等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