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节庆塑造一座城市

2008-10-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通讯员 于敏 我有话说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盛况张贵英摄

每年金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总是准时地盛大亮相,以不断前进的民歌姿态和不断丰盈的艺术内涵,呈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盛宴。

9年来,她先后荣获全球节庆协会(IFEA)节庆行业奖综合最高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和“中国节庆产业十大魅力节庆奖”等荣誉。九载盛典喜盈城,八桂民歌浪滔天。南宁,因国际民歌艺术节而响亮;国际民歌艺术节,因南宁而弘扬。

“文化广西观察”之四

一张向世界递出的精彩名片

眼下,在不少地方,曾经火红一时的节庆活动,纷纷偃旗息鼓或是惨淡经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却越办越火,其中的诀窍何在?面对这样的提问,民歌节艺术总监、南宁市文化局局长陈晓玲告诉记者:“定位准确,特色突出,机制保障,成就了今天的民歌节。”

广西素有“歌海”盛誉,壮乡人民出口成歌的记载由来已久。唐代史籍中就有越人“尚歌”、“好歌”的片断;每年农历“三月三”,百姓都会自发组织歌圩活动,以歌传情,以舞会友。

1993年,广西开始举办“广西国际民歌节”,希望通过“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招商”,让世界了解广西,让广西走向世界。1999年,在学习和借鉴国际的城市办节经验后,广西将已经连续举办6年的“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交由南宁市政府主办。

南宁市敏锐地觉察到,以此为契机,弘扬民歌和民族文化,把民歌节办成国内高水准、具有国际影响的民族文化艺术盛会,为广西打造一张向世界传递民族文化的新“名片”!

5层楼高的巨大铜鼓,4800平方米的舞台,30首新老唱法夹杂的民歌,30多位享誉中外的大腕明星同台放歌……史诗般壮丽的开幕式晚会《大地飞歌・1999》以其“强劲的现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广泛的国际性”,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品牌一炮打响。

为了让民歌节更好地办下去,2002年7月,南宁市政府成立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民歌艺术节的资金筹措和主要演艺活动的策划经营,通过出售独家冠名权、专用指定权以及票务包销等方式,保障民歌艺术节筹办所需的费用。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对于仅有4岁但已名声大噪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而言,政府此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由于成功的市场运作,民歌节首次实现收支平衡。业内人士指出,一般一个节会活动举办八九届后才会实现收支平衡,而南宁仅仅用4年时间就走完了这个过程。

一个推进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崭新平台

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11国共同参与的国际盛会,成为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领域交往的重要场所和民间连线的崭新平台。以此为契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决定:让已经有品牌影响力的民歌节与博览会同期举行!

随着博览会搭建起中国与东盟共享合作的舞台,民歌节也开始不断丰富东盟元素,进一步凸显其国际性:风情东南亚晚会、东南亚时装秀、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中国―东盟当代舞蹈论坛……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见证了南宁打造“东南亚文化链”的努力。

事实上,早在2002年,南宁市委、市政府就提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民歌艺术节要做大做强东南亚文章。于是在民歌艺术节期间,一台富有浓郁东南亚特色、充满异国情调的晚会继《大地飞歌》之后诞生。从2002年《东南亚之夜》到2003年《东南亚风情夜》再到2004年《风情东南亚》,晚会三易其名,显示出政府积极推进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努力发掘东方民族文化精髓的信念与决心。

2006年金秋,《金风送来山水情――风情东南亚・相约在南宁》再次唱响绿城。这台被定为“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的庆典晚会,得到了各国领导人的高度赞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通过新加坡《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高度评价道:“中国在这次峰会上通过文艺表演,使与会的东盟国家政府代表团深刻感受到了它的软力量,影响极为深远。”

民歌艺术节,已经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中国与东盟在文化领域的对话和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东盟秘书长王景荣说:“一系列精彩的文化‘大戏’让中国与东盟各国彼此间领略到对方灿烂的民族艺术精华。实践表明,这种超越了地域界限的文化交流,在为东盟人民带来多样文化韵味和乐趣的同时,也为亚洲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

基于民歌节在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平台作用,今年1月,自治区主席马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办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推动广西特色文化走向世界。”

一种城市品格悄然形成

大踏步走向世界的南宁人发现,有意识地培育一个节庆文化品牌,和一个城市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悠悠民歌不仅传开了绿城南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唤醒了这座城市自身蕴藏着的冲动和渴望,继而变成一种强大的自我升华的激情和动力,使其以大开放、大发展的姿态,阔步前行。

从2002年起,一项旨在加快城市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实现“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的“136”工程就在南宁全面展开。6年过去,今日绿城不仅有碧波粼粼的百顷南湖,花草相映的邕江堤园,鳞次栉比的琅东楼群,更有傍山临水的“民歌广场”与构思精巧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伴随着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南宁有了别样的气质和风采。当世界著名歌唱家站在大地飞歌的舞台上放歌、当五湖四海的宾朋来此观看各国艺术家的精彩演出、当东盟各国的领导人聚首于此共襄未来、当大批中外企业家在这里寻找商机的时候,那沿街用中、英双语写成的路牌,随处可见的“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的标语……无一不于细微处告诉人们,南宁,正在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她的进步、生机与活力,人们由此真切地感受到南宁向区域性国际城市迈进的步伐。

一届届民歌节的成功举办,让质朴的南宁人经受了一次次解放思想的历练,一次次观念转变的创新,一次次精神力量的凝聚,心中激荡起对自己这座城市深切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许多南宁人还能记起,首届民歌节举办时,万人空巷、全市狂欢的场景;而今天,这一盛宴已深深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她更像一个“传统节日”,无论是否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参加演出,人们都乐意在现场或电视机前从头看到尾,让整个世界的缤纷文化在开放的南宁触手可及。

语言是走向世界的桥梁。随着民歌节的推动以及与东盟国家的往来日益密切,小语种逐渐走俏南宁,学习越南语、泰国语等小语种的人越来越多,连南宁一些社区里的老奶奶都会用越南语说“谢谢”。

而在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专业志愿者选拔活动现场,也是人头攒动,火爆异常。许多有着外语特长的市民都希望通过这一盛会,成为友谊与文明的传播者,城市精神的体现者和南宁形象的展示者。

“2007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表演。陈峰摄

随着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推动以及与东盟国家的往来日益密切,小语种逐渐走俏南宁。图为中国大学生正在与来自东盟国家的大学生进行语言文化交流。陈峰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