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视新闻舆论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2008-10-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北坪 我有话说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广大青年学生要在多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条件下树立科学的信仰、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舆论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步入大学之后,青年学生接触的

空间相对大了,所面对的矛盾也相对多了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所在各种群体舆论的调查中发现,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是青年群体的舆论,矛盾最突出的舆论群体也是青年群体。列宁曾经说,“每个宣传员和鼓动员的艺术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听众,尽可能使某个事例对他们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容易领会,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上下功夫。在传媒层面上,就是要避免职业的偏颇和利益的诱惑,要保证价值取向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媒体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认知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避免由于自身认识偏差导致的不良舆论,避免由于追求轰动效应引发的不良舆论,避免由于利益诱惑造成的不良舆论。必须积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利益、时代特征、认知水平,将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和价值判断需要放在新闻舆论的首要地位,从而保证新闻媒体价值取向教育的正面效果。

要使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就要使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要真信;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真懂。解决真信、真懂问题的关键在于传媒要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舆论相互交织、交锋和交融。在舆论冲突交织的时候,公众的分辨力往往是最为薄弱的,他们所面临的是追求物质与精神理想的两难选择。作为社会亚环境的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舆论教育引导作用,更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新闻媒体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的而不是空洞的、含糊其词的精神支柱。

青年作为一个重要受众群,对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有着自己的要求,这就要求大众传播媒介要根据青年学生的差别化和个性化要求,为他们量体定制,把新闻舆论变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式。着眼大学生的实际,就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地调整传播方式与途径,采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尽可能地缩短与青年大学生的距离,使青年学生更易于接受主流文化。要通过舆论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的主流思想和行为,客观评价社会负面现象以及各种社会思潮。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经济、道德现象,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大学生所接受的外部世界的种种信息,很大一部分来自媒介。大学生正处于即将成熟的特殊生命时期,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介,如何正确判断媒介信息,都关系到他们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更好地发展自身。这是因为,在传媒技术加速度发展的今天,媒介已经成为一柄双刃剑,用好它,可以造福人民,否则就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祸患。因而,是否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应当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依据。尽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个体的主导行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社会及未来精神生活是否安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传播技术和个人的回应能力之间,是否能维持平衡。”毛泽东在《中国工人发刊词》上这样写到,“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作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因此,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

随着大众传媒对现代生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由自发到自觉势在必行。因此,政府在制定各项青年政策时,也应充分鼓励和激发青年的传媒自律意识。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不断通过自律引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在信息时代里,青年应更多地拥有确定解决特定问题需要何种信息的能力,找到所需要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怀疑和批判一切错误信息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实现积极的传播效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且可以使媒介受众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从而营造一个有助于大学生健康生活的媒介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