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个平台 一种精神

2008-10-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邓芳园 我有话说
南通大学校园内濠河岸边杨柳依依,一个身影匆忙走向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跟这20年来的任何一天一样,他一到办公室就换上工作服,准备好显微镜,开始了观测、分析和研究工作,他就是南通大学教授张天一。

像张天一教授这样的老师在南通大学还有很多,多年来,整个学校学科建设团队勤勤恳恳,为南通大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

室建设赢来了一个个骄人的成果。

重点学科是立足之本

学科建设水平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衡量标准,也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发展关键。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了南通大学。

“我们在承接原来三所学校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搭建新的平台,把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作为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重要举措。”回想当年学校刚成立的情景,南通大学首任校长顾晓松这样说到。

在南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周建忠教授的带领下,该校的中国古代文学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并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一类奖,学科建设团队今年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说起周教授,说起他领衔的重点学科所得的荣誉,老师们都说这是他应得的:“他的责任感与紧迫感非常强,每天都是在凌晨一两点钟才睡,真的是几十年如一日。”而周教授也告诉记者说,这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领导和团队的努力下,该校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多次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并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

医学历来是南通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基础医学、外科学和神经再生学等学科的建设和研究一直是该校的骄傲,近年来更是突破不断。在国际手外科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汤锦波教授的带头下,该校外科学先后提出肌腱分区方法和肌腱修复方法,被英美学者称为“汤氏修复法”,并被载入最新的国际经典骨科教科书《坎贝尔骨科手术学》中,汤教授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由汤教授领衔的手外科团队,多年以来一直潜心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手外科被评为江苏省临床医学中心。

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南通大学还特别注重产学研的开发与合作。今年9月5日,该校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和江苏林洋电子有限公司合作承担的“基于WSN的自动抄表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其关键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重点实验室是发展平台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支撑,南通大学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也是学科建设的重头戏,尤其是神经再生实验室的建设成果,让南通大学引以为傲。在该校首任校长顾晓松的带领下,该实验室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国家“973计划”子项目等19项国家级研究课题。2007年实验室所进行的“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7年,该实验室被列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如果没有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就没有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的今天,更没有南通大学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的今天。”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词就是“团队”。该校非常注重团队建设,以人为本,坚持培养与引进、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如今已建成一支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学科团队。神经再生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多技术协同,现在实验室里有神经生物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人员。“一个实验需要多人共同完成,我们都是实验室的细胞,有机结合了才能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转。”

从事电子显微镜工作的张天一教授,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工作已经20多个年头。他带领的团队的工作为细胞超微结构分析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在形态学的分析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的高清晰实验照片,也为实验室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提供了高水平的支撑。他们所从事的研究被形象地称为“人造神经”,有了“人造神经”,以往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神经缺损、脊髓损伤等疾病,便都有了治愈希望。该团队曾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称号,并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其中有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荣誉只代表过去,在鲜花盛开的实验室,我们继续甘当一片片绿叶,为实验室新的明天赢取成果。”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这个缩影,我们就能了解到南通大学在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执著追求、团结协作和默默奉献。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南通大学的学科建设必将走得更远,南通大学的综合实力也必将一步步攀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