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道德之光永照神州

2008-10-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殷泓 我有话说

深秋的成都,绿意不减。距离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已经过去5个多月,成都和四川其他受灾城市也已经从大地震的阴霾中渐渐走出,但随着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在成都的举行,四川再度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

抗震救灾精神使民族精神凝聚升华

秋天是收获的时节。参加此次

论坛的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在2008年的这个秋天,在曾经的抗震救灾主战场上,四川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在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搏斗中,中国人民展示了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一伟大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

“在四川这片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发祥地举办此次论坛非常有意义。”山西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李渊对记者说,“地震后这里所迸发出的道德之光照亮了整个神州大地。”

地震发生后,全国数以万计的志愿者纷纷奔赴四川各个重灾区,表现出最质朴、最真切的道德品质。在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的博大情怀、“道义”的磅礴力量得到充分彰显。在这场感天动地的抗击自然灾难的斗争中,正是由于13亿颗心真情交融,13亿双手紧相挽扶,才扛住了国之危难,凝结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论坛上,数月来一直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的绵阳市委书记谭力感慨地对与会人士表示:“灾难中,干部群众患难与共、生死相依,以实际行动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泼洒了一幅党群同心、干群同心、军民同心、万众一心的壮美画卷。在抗震救灾的艰苦斗争中,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灾难迅速唤起了人们最强烈的道义责任和公民意识,为民族精神提供了再次集中迸发、凝聚升华的空间。”

抗震救灾精神是公民道德建设最生动的教材

此次论坛上活跃着这样一群身影:他们身着标有“成都志愿服务”的统一服装,不停穿梭在会场内外,随时热情、周到地为有需要的与会者服务。这些志愿者全部是来自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其中还包括前不久刚刚在北京受到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蒙祖海。

蒙祖海是因为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突出的志愿服务而受到表彰的,而蒙祖海这次来到论坛继续进行志愿服务,极大地鼓舞了其他50名志愿者。“和蒙祖海在一起,我们都觉得志愿服务是很快乐的事。他的乐观和热情感染着我们,大家都不自觉地向他学习,享受奉献的快乐。”这支志愿服务小队的队长王泽超对记者说。

的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汶川大地震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中,涌现出太多太多的英雄。这些坚守岗位、敬业奉献的道德模范,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楷模,以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气度和胆量,以坚韧从容、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品质,诠释着当代英模的内在本质,他们成为今天我们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最生动、最宝贵的教材。

这次论坛也因为有了孙国利、蒋敏、罗鸿亮、雷楚年、经大中、王洪发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的身影而显得格外地不一般。他们不仅是美德的践行者,更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播者。

一花引来百花开,这是公民道德建设不懈的追求。而在抗震救灾中,这样的成果得到了生动展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认为,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新结晶,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新教材,精心透视这块结晶,潜心研读这本教材,是使这笔宝贵精神财富的价值得到更大发挥、长传久承的重要举措。即使将来在新的实践活动中,民族精神还会产生新的成果、出现新的形式,抗震救灾精神因其深刻的内涵、独特的价值、巨大的力量,仍将保持它的崇高位置,仍将成为持续研究不可替代的对象、感召人心不可或缺的旗帜。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将成为公民道德建设永恒的主题

灾难本身即是一剂良药。化精神为动力,在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中,不断将公民道德建设引向深入,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此前已先后举办的四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果,而抗震救灾就是这些成果的一次集中、生动的体现。这次论坛回顾总结了抗震救灾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思想道德工作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次集中教育就能完成。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这就更需要我们将抗震救灾所焕发出来的高尚精神、优良道德以及那些感人事迹及时总结出来进行大量宣传,化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教材,这不仅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极为重要,而且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新的境界。”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王伟说。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最好体现。我们要不断地以抗震救灾精神激励自己、鼓舞自己,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创造出一流业绩。”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师董雪峰道出了与会者共同的心声。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赵爱玲认为,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将成为公民道德建设永恒的主题。“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是引导人们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于奉献,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因此,传承和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也就是全体公民共同携手推进我国道德建设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挫折让中华儿女更加团结,磨难让中华民族走向进步。“经过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洗礼,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精神力量的巨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我们要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新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更加美好的思想道德氛围,让抗震救灾中焕发的道德之光永照神州!”赵爱玲说。

(本报成都10月19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