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州大学:“国际化”拓展办学之路

2008-10-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孙宁华 陆炜 我有话说

徜徉在苏州大学校园内,人们的眼光不时被身着艳丽筒裙翩然而过的老挝女留学生所吸引。通过苏大设立的“留学生奖学金”,首批30位老挝留学生走进苏大。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后,他们将同中国学生一样选读四年制的本科专业。老挝留学生的到来,给苏大校园带来了异域风情,是该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生动体现。

(一)

从苏州大学诞生伊始,国际化就被“植”入了苏大的“血液”之中。多位校长、名师来自异国或者有着国外名校的教育背景,而在英语授课、中国首批研究生培养、开设现代体育课程等方面,该校更是致力于东西融合,大力培养开放型人才。

正是拥有了“国际化”的“基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纷纷“选址”苏大。国际法学院协会将首届年会放在苏大,34个国家近百所法学院的院长云聚东吴,国际微创神经外科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就由苏大承办,来自全球的50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专题研讨。良好的学术氛围让苏大成了国际知名专家的“演讲台”。在苏大的“东吴论坛”上,国际知名后现代政治学家迈克・布瑞斯基博士应邀欣然作首场报告,DNA之父、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教授,国际科联主席简爱・卢巴琴科教授,当代新儒家代表、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总检察长克里斯蒂・宝兹女士等众多知名专家都曾在苏大作专题讲演。

国际学术舞台上,苏大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苏大还专门出台奖励措施,支持教师和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阮长耿、施武杰等一批在国际学术领域具有知名度的专家通过国际学术论坛展示了苏大教师的学术风采,2007年在杭州举行的国际高分子论坛会议上,苏大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伟的论文从68篇墙报论文中脱颖而出,被评为5篇优秀墙报奖论文之一。2008年7月,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上,苏大学子首次参赛就在名校云集的赛场上力挫群雄,成功夺冠。

(二)

今年六月,著名纳米与光电子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李述汤教授“联姻”苏州大学,建立了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扛起了苏大材料学、化学、纳米科学等学科及其交叉领域学科的建设大旗。

国际化人才让苏大的学科建设占尽优势,为此,苏大在人才引进方面大打“国际牌”,先后多次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向全球发出了“邀请函”,还多次诚邀海外校友回母校贡献学科发展的“金点子”。华盛顿乔治亚大学终身教授、长江学者樊赛军、哈佛大学教授秦正红等校友纷纷扎根母校,领衔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弗吉尼亚InovaFairfax医院董事、血液病学和外科病理学专家漆丹毅博士不仅被聘为兼职教授,而且成为苏大历史上首位“校长医学发展顾问”和苏大附一院首位病理科海外主任。

拥有国际化的人才使苏大科研创新的脚步越迈越快。苏大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博士后陆培荣,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免疫学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达9.0分的学术论文。研究所还与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卢斌峰教授于2005年合作,申请到了该校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海外青年基金项目。

(三)

苏大还为学生们开辟了国际交流的“绿色通道”。“1-2-1”、“2+2”、“3+2”、1年、半年期的校际交换生项目、推荐本科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种类“丰富”的在校生出国留学项目,在苏大得呈几何级增长,至今已有近400名本科生通过上述渠道前往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的著名大学学习和交流。

苏大还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国文化: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在老挝举办境外办学项目,等等。同时努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生源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大真大学苏州分校近400名学生和500多名东南亚留学生将在苏大接受医学本科教育。此外,苏大还多次成功承办了全国性的“援非”会议和教育部“援非”项目高级研讨班,为非洲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培训条件和丰富的学习内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