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智力支持科学发展越走越稳健

2008-10-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达 我有话说

曾经是“人穷、地乏、环境恶”的贵州毕节,通过一场成功的改革试验,初步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

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与700多万毕节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同时,也融入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20年来持之以恒的倾力帮扶。他们充分发挥智力优势

,使得毕节试验区的科学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稳健。

推动试验区科学发展的“智囊团”

今年“两会”上,一场以“民主党派帮助毕节地区脱贫致富”为主题的集体采访颇为引人注目。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公布自己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支援贵州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

这个1989年在中央统战部倡导下由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支持成立的专家顾问组至今已历四届,首任组长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伟长。成员大多为煤炭、电力、化工、农业等方面的专家。

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充分发挥决策咨询作用,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进行规划论证,理清了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极大地鼓舞了毕节人民,成为推动试验区实践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提出建立毕节试验区的构想开始,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就参与其中,自始至终提供着强大的智力支持。

1988年,在贵州省提出创建毕节试验区的设想后,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就派出工作组,深入毕节进行调研,提出“建立毕节试验区是一项战略任务,它将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并向党中央国务院作了汇报,促成了国务院的决策。

在毕节试验区发展的20年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纷纷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组织专家围绕农业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等课题深入调研,为毕节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堪称是推动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的“智囊团”。

“正是由于试验区从创立之初,就有了如此多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指导,才使得毕节避免了在重大发展战略上的决策失误,少走了弯路,不乱铺摊子,保证了试验区的健康发展。”对此,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感触颇深。

科技扶贫形成“内源式”发展

9月中旬,记者在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采访时,恰巧碰到中国农业大学的郭玉海教授正在试验田里为当地的农民示范种植中药材。

“我们精选了几十种药材,先做示范性种植,等见效益后再大规模推广。当地的中药材资源很丰富,关键是让农民转变固有的观念,只要走农业工业化道路,不用多久就能富裕起来。”郭教授对该村的前景很是看好。受毕节专家顾问组的委托,这已经是郭玉海第4次来古胜村“蹲点”了。

村支书张键告诉记者,20年前,古胜村的百姓为了维持生计,广种薄收,毁林开荒,结果是越垦越荒,越荒越穷,村里大部分人要靠政府救济过活。试验区成立后,专家顾问组成员一次次深入村里调研,给大家引品种,培训技术,帮助村里调整产业结构。当年,古胜村的年人均纯收入才174元,今天已达到 2300 元。

古胜村迸发的勃勃生机折射出整个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的精髓。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在毕节的扶贫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援助,更强调“内源式”发展,努力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增强农民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

20年来,他们先后在毕节举办农村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100余期次,培训土壤肥料、经果林管理、畜禽品种改良、农业综合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科技干部1200余人次、农民47960人次,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

正是这种以智力支持为主要方式的“开发扶贫”,有力地推进了试验区科学发展的进程。20年来,全区绝对贫困人口从345万人减少到49.89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82元增加到2458元,年均递增13.4%。

文化教育变人口包袱为资源

在毕节市梨树镇上小河村农户赵奎家里,一群大白鹅正在踱着方步满院子跑。他告诉记者,这是该村2006年被民盟中央、民盟贵州省委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建村后,民盟专门为村民们引进了莱茵鹅。“除了给我们赠送孵化器,专家还走村入巷进行培训。目前,全村70多户都在养莱茵鹅,每户一年能增收3千多元。”赵奎黝黑的脸庞露出由衷的笑容。

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上小河村得到提高的不仅是农民的收入。在民盟捐资兴建的图书室里,各种科技用书摆的满满当当。村文化活动室里,电视机、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一应俱全。不久前,民盟还为上小河村小学新添了200套课桌椅及教师办公用具。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上小河村的悄然变化,正印验了这句古语。为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达到以经济开发支持智力开发,以智力开发促进经济建设的目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以及专家顾问组不仅关注开发扶贫,而且始终把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

试验区成立前,全区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高达50%。通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到2006年,毕节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20年来,在中央统战部的组织协调下,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主动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把探索贫困山区科学发展之路作为历史责任,把推进毕节试验区的改革与发展作为重要事业,在26000多平方公里的毕节大地上推动了一场科学发展的实践。

2003年,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考察毕节试验区时,将试验区建设誉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经济建设时期的成功范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