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融危机当前的几个关注点

2008-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近来,金融危机像个幽灵在世界游荡。从巴黎的欧洲领导人峰会,到北京的亚欧首脑会议,再到即将举行的华盛顿全球金融峰会,金融危机始终是各国政要最关心的议题。从普通股民到联合国秘书长,金融危机始终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当前,全球最关心的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

一是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过去,会否出现

第二次“金融海啸”?对这个问题,目前至少有两种答案:一种认为,第一轮金融危机的峰值已过,但不能排除出现新一轮金融冲击的可能。有统计说,美国银行在2004年至2007年间共发放了1500万个不良抵押房贷,其中约2/3可能违约。到2007年底,美国金融业的债务高达16万亿美元,其中至少有9000亿美元债务将在2009年底前到期。这些债务就像定时炸弹,处理不当随时可能引爆。此外,估计全球各类债券的规模可达70万亿美元,其中有多少是“问题债券”,谁也搞不清。虽然欧美和亚洲主要国家已出台了救市措施,但股市依然下跌,反映出国际投资者对上述情况和世界经济前景的担忧。

但另一种看法比较乐观。虽然不排除美欧继续出现金融机构倒闭,但认为,不会出现新一轮“金融海啸”。这次“金融海啸”的主要特征是现金流断裂,造成投资者的恐慌。而投资者撤资,又加剧了现金流的紧缺,引起更多人包括储蓄者的恐慌。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救市方案,都在为金融机构提供现金流,同时为储蓄者提供存款担保,旨在恢复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近2周的情况看,救市措施正在发生作用,储蓄者的恐慌大部分已经消失;一度中止的商业银行间的临时拆贷开始恢复;政府的救市措施,同时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据此,有不少欧洲学者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有望在明年3月底前结束。

二是如何削弱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避免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毫无疑问,金融危机的幽灵正在扩散到实体经济。按国际认可的“经济连续2个季度负增长即进入衰退”的标准,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欧洲经济也在衰退边缘徘徊。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预测,今年7大工业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8%,明年将负1.1%,其中美国经济负1%,欧元区经济负1.4%,日本经济负1.2%。报告还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3.2%,明年降到1.2%。一般认为,3%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临界点,增速低于3%即意味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因此,已有学者将这次危机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

但更多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首先,这次危机的重灾区是投资银行。长年来,投资银行几乎成了一个独立运转的投机体系,与国民经济、企业、储户没有太多关系。他们倒闭,对资金链会产生影响,但对生产性企业的影响有限。其次,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主要是美国和英国。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多了,除了美欧还有中日俄印、巴西、东盟、海湾国家等,所以世界经济更容易从困境中复苏。还有,各国政府已采取了一些针对性强的措施,如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额,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等,使那些能接到订单的企业,不要因为资金紧缺而不能正常生产。另外,欧洲企业的总体状况不错,如无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经济的表现还会更好一些。

三是世界金融新体制的内涵是什么?最近几周,世界见证了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体制的失败,已80多岁高龄、曾强烈反对国家对金融业进行干预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如今不得不承认,他一生的信条是错的。有学者指出,现今的世界金融体制是在二战的特殊时期形成的。世界银行历来是美国总统安排其亲信的地方;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的投票权还不如比利时和

卢森堡。世界金融体制早已不能反映世界现实。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作为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了构建世界金融新体制的想法。他认为,只有新体制才能避免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新体制的核心是加强对世界金融业的监管,增强金融信息的透明度,新体制必须反映当今世界的现实。

也有人将快要召开的华盛顿全球金融峰会与“布雷顿森林会议”相比,似乎一种新的全球金融体制呼之欲出。需要指出的是,1944年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由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并形成了迄今的世界金融格局。但如今,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货币能对美元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在世界外汇储备中,美元约占64%,欧元还不到27%。2003年至2007年,全球有7.8万亿美元流向美国,今年一季度又有4110亿美元流入。就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每天仍有几十亿美元流向美国。这表明,在危机时期国际资本似乎更倾向于选择美国。恰恰是这种国际信任,不是欧元在短期内能培植起来的。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判断,一个全新的世界金融体制诞生的条件还不成熟。在现阶段,充其量也不过是对现有体制做些修改和补漏的工作。

(本报维也纳10月2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