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科学发展的思考

2008-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林 我有话说

当前,我国教育已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引领中国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教师人才队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今天,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发展陷入了多重困境。如何走出困境,适应逐步走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是当前省属重点师范大

学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改革发展的新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急剧变化与定向性师范教育的迅速解体,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改革与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

(一)办学功能的深层转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师范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二是70年代的下放搬迁,三是90年代的高校合并。行业院校的出现集中在50年代的院系调整,当时很明晰地提出省属师范大学的功能就是培养本省的师资力量。此后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办学中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教师,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80年,在教育部第四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不仅要完成一般师范院校的育人功能,更重要的是在师范教育创新和促进本省教育的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质量不断提升。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还提出了职前职后教育沟通,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在2008年第5届全国地方师范大学联席会议上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师范大学要把培养大批优秀教师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师范大学要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要对当地基础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提供帮助和支持”。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办学功能出现了不同的定位,而且其功能逐步向深层转向。

(二)办学定位的战略转型

办学定位是一所大学发展的起点,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和前提,只有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学校才能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确定战略目标,才能创出品牌,办出特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经历合并、扩招后,扩大了规模,增加了投入,提高了效率,发展成就十分显著。然而,这些院校也面临一些关键问题,如起点低、基础差、专业窄、科研弱、竞争力不足等。究其深层原因:首先,由于我国师范教育长期保持独立型、封闭式的运行体制,培养目标单一,注重基础类专业,从而导致专业领域狭窄,学术水平较低,社会关联度不高,学校整体实力不强;其次,由于历史上的多次调整、几度分合、频繁迁徙等等,人、财、物不断流失,难以形成丰厚的积累,短时间内难以与同区域内的综合性院校抗衡;三是办学缺乏竞争实力,在高等院校学术发展的今天,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大学的排名和评价体系如雨后春笋,但这些评价体系普遍以规模和总量论英雄,强调综合性排名。各种社会资源更多倾向于同区域内的综合院校,导致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普遍落后于同区域内综合性院校,处于竞争劣势。面对上述发展形势,迫使所有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必须进行办学定位的“战略转型”。所谓“战略转型”需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是师范大学作为现代的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即面向社会发展,培养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专业人才;二是在现代大学条件下的教师教育“战略转型”,摆脱原有的一次性职前师范教育,开展职前培训、入职辅导、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教师教育,实现新的教师培养方式。

(三)办学目标的特色转轨

在大众化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走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无疑是每一所大学的必然选择。对于具有行业背景和行业特色显著的大学,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加强传统优势,走特色型大学发展道路,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竞争带来的压力和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一段时期以来,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办学目标的确立上显现出模糊与摇摆,办学过程中一直面临诸多矛盾,如综合性和师范性的矛盾、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矛盾、市场和专业的矛盾、应试和创新的矛盾,等等。

地方教育受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比较大,而地方特色又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立校之本。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只有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自身特色,才能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体现其社会价值。为此,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必须坚持教师教育的特色,立足本省实际,努力为地方经济特别是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服务。这必将成为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发展的共识,也将成为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壮大的基石。

省属师范大学转型推进的新困境

深入分析目前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所面对的挑战,在转型推进过程中主要面临资金、人才和发展定位三重困境:

一是办学资金普遍紧张。近年来,国家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重点支持国内名牌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或高水平大学,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倾斜;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却面临财政拨款不足,资金缺口巨大的问题。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占高校培养人才的85%,但是中央财政的支持只有15%。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学校自己解决,压力非常大。

二是人才队伍普遍缺失。人才总量不足、学历结构不合理、已有人才缺失突出是省属师范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27期高校领导培训班18所地方本科院校调研数据统计,专任教师与教职工总数平均比例为53.6%;而专任教师中,硕士生人数平均比例为35.14%,博士学位人数平均仅为7.78%,仅能勉强达到国家本科水平评估的C级标准。同时,教授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平均比例仅为11%,副教授职称比例也仅为31.14%。省属师范大学校长们普遍反映,情况基本如此,甚至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更处于弱势。

三是发展定位普遍不清。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高校整个办学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目前,大多数省属师范大学在发展定位和目标上显得模糊或摇摆不定,突出表现在:一是目标定位摇摆。省属师范大学一方面不甘于退出历史舞台转型为综合类大学,另一方面又担心“师范”两个字对学校发展形成束缚,因此更多的省属师范大学倾向于将两者简单综合,且师范和非师范孰轻孰重,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分配都摇摆不定;二是发展目标模糊。目前大多数省属重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功底和实践功底扎实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由此造成了人才培养重点不清,目标不明,特色不显。

造成以上困境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师范教育长期保持独立型、封闭式运行体制,导致其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目标,功能指向单一,短时间内难以与同区域内的综合性院校抗衡。二是由于缺乏政策机制保障,师范院校社会资源量明显低于其他类型高校。据了解,按现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看,师范院校不占优势。各种社会资源更多倾向于同区域内的综合院校,如招生就业、科研项目、建设投入、人才流动等,师范院校均处于竞争弱势。

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发展走向的新路径

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各省属师范大学应从自身情况出发,扭转竞争劣势,立足地方经济,走出高水平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走育人为本之路

一是“人才为本”。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必须按照时代要求来调整专业结构,培养能适应社会转型的教师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适应人的身心成长的需要,依据教师成长的规律来设置各类教学环节,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安排各类教育内容。教育改革要在坚持高质量标准的同时,留出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在专业的选择上,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在学习方法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在考核评价上,为学生发展自身优势提供更大的宽容性。

二是“素质为本”。讲素质,要以“德”为先,“德”为“才”之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内含着思想性和道德性。教育不仅要具有真理的力量,而且要有人格的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与之相关的重要因素是学风,“实事求是”的学风是做任何事情不可缺少的,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能力是素质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以及教师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尤为重要。实际上,学生毕业后,稳定从事本专业的比例并不高,更不要说行业本身的转型。影响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作出新成绩并适应社会变化的,是他们的基本知识、学习能力、勤奋与毅力等等。

三是“以学为本”。师范生是成年人,师范大学是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的意义在于辅导学生更好地去“学”,即所谓“教是为了不教”。为此,必须实行“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变。如果实现了这样的转变,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呈现出来的必将是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二)走联合办学之路

应打破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传统模式,根据现实状况,面向市场通过校际间的合作组建教师教育“集团”,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水平,加强竞争力,实现切实有效的发展,最终为“教师教育集团”奠定基础。

一是共享优势资源。各学校要实行学位点共享,特色(重点)专业共享,重点实验室、社科基地、图书资源、教师等资源以及实习基地资源共享,倡导各学校专业间的联合。借助各学校优势资源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通过联合,使每一个师大学生都能享用国内一流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扩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办学影响,促进各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是实行优势互补。各学校要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跨校选课、互认学分、联合教学的“集约化”的教学模式,适应环境和凸显师范教育特色。各校以合作方式共同建设精品课程、编撰精品教材、培养名师等方式,逐渐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为全国性“教师教育集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是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各学校的地缘优势,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各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形成联合的教育团队,充分挖掘各地不同的资源优势,通过学生互换,进行异地实习、见习,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扩大视野,积累经验,同时也可弥补各学校实习经费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各学校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共赢和发展。

(三)走科研重组之路

针对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目前学术地位相对较低、科研能力相对较差、高校评价体系呈现向“科研”一边倒的实际,各学校打破被动的科研格局,对科研力量重新组合,进行优化配置,形成集成化的科研价值链。依据各学校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可以采取不同的重组模式:一是纵向重组模式。各学校间不同的研究领域,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间科研力量的优势组合,彼此间互为基础,构成一个综合领域的研究团队。二是横向重组模式。各学校间相同研究领域,即相同专业、相同学科间科研力量的强强联合,构成一个具有优势的研究团队。三是混合重组模式。混合重组模式是指以上两种模式的重叠与交叉,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不同研究团队模式。四是区域内重组模式。全国的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分布在全国各省市,可根据各研究领域的实际需要,实现小区域联合以形成区域性科研团队。也可根据具体科研项目要求,实现跨区域的重组,形成全国性的某一领域研究的优势性科研团队。

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支撑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基础教育,并形成了同样在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师范教育系统,对促进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现代化起了巨大作用。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发展空间和方式将得到不断的拓展,也将以不同的层次、类别、形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受教育者的成分将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在改革中求发展。要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形成鲜明而丰富多彩的办学特色,建立起更为灵活和富有活力的开放的教师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的世界潮流,为学习者提供更为灵活的受教育的选择权和机会。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