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化漳台文化交流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2008-10-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林晓峰 我有话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福建省漳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商投资密集区,也是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沿和重要基地。新的历史

时期,漳州市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对台优势,积极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将会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独特的贡献。

漳台文化交流迎来崭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

文化的同一性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亲和力,“中华文化是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是维系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闽台两地自古以来人同祖、文同缘、神同源、俗相近、言相通,向来被视为一个同缘文化区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福建省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和保证。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祖”“同缘”、不可分割的文化见证和桥梁、纽带。2007年,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在漳州、泉州、厦门设立首个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对闽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闽南文化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作为闽南文化的的主要发祥地和富集区,漳州拥有厚实而凝重的对台文化资源优势。目前,漳州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23个点,是福建省的文物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漳州市拥有锦歌、木版年画、布袋木偶戏、东山歌册、剪纸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福建省的四大对台文化品牌中,漳州就占有关帝文化、开漳圣王文化、保生大帝文化三大品牌。

两岸恢复民间交往以来,以共同民俗与宗教信仰为主体的漳台文化交流在友好互动中持续升温。当前,漳台文化交流更是迎来了历史上最有利的发展形势和机遇。进一步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深化漳台文化交流,有利于把漳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凝聚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强大力量,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创造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价值理念。

深化漳台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漳州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在现有2300万台胞中,漳州籍近800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1/3。一大批台湾政要、商界名流的祖籍地均在漳州。漳州还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台籍同胞聚集最多的地方,共有定居台胞4100多人,占福建1/3,全国1/8,去台人员1.4万人,台属14万多人。漳州同时也已成为台商投资的主要聚集区。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引进台资企业2270家,合同利用台资80亿美元,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三。基于众多因素,深化漳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漳台文化交流是加深两岸同胞血脉亲情,广泛团结台湾同胞的重要桥梁。推进漳台文化交流有利于把漳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凝聚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强大力量,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创造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价值理念。漳台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推进漳台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传承闽南地区文化,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台胞正确了解历史,正视自己文化的根,而且有利于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漳台文化交流是拓宽两岸交流领域、促进经贸合作的有效途径,是漳州建设生态文化强市不可或缺的特色内容。推进漳台文化交流有利于吸引更多台胞来漳州寻根谒祖、观光旅游、投资兴业,进而推进漳州经济、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以更高的视角开创漳台文化交流新局面

近年来,漳台两地交流由经贸到文化、由民间到官方、由交流互访到携手合作,呈现出了由点到面、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趋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漳州的对台优势,进一步拓展思路,开创漳台文化交流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提升形象、塑造品牌,深化以民俗、宗教等为主体的文化交流活动。漳台民间信仰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信仰文化成为维系漳台民众的重要情感纽带。要利用传统节日和漳台两地民间特有民俗节日,加大漳台宗教民俗文化交流,着力凸显关帝文化、开漳圣王文化、保生大帝文化三大品牌影响力。要形成一批经常性、品牌性的重大交流项目,办好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木偶艺术节、灯谜艺术节等活动。要通过举办漳台姓氏源流研究和族谱研究,举办漳台宗亲族谱展等活动,开展宗亲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台湾同胞对“根”、“祖”、“脉”的认同。要充分利用漳州藉台湾政要众多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台湾同胞回漳认亲访祖。要寻找两岸共同的契合点,组织系列名人文化交流活动;要对漳台两地系列名人进行筛选,举办短期和中长期人物系列研究和交流。

拓宽领域,创新思维,推进文化社会事业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大文化入岛交流,持续推进入岛交流多元化、精品化、常态化,进一步拓宽入岛交流渠道,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要继续组织赴台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民间工艺等交流活动,鼓励台湾艺人来漳发展演艺事业,积极拓宽闽台文化展演市场空间。新闻界、史学界、出版社要以“根”为主题,从台湾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宗教、姓氏等方面考证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渊源关系,寻求与台湾文学作品交流、出版的合作契机。要利用开放旅游的机会,组织台湾宗亲之间赴台探亲联谊,精心培育漳台海峡旅游品牌,开辟对台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对台文化走廊”。要建立漳台文化产业带,提升整个漳台区域文化的综合竞争力,并辐射周边地区,点亮海峡两岸整个文化产业带。

突出重点,着眼未来,加强两岸青少年的文化交流。青少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生力量,加强漳台青少年文化交流,有利于持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两岸的亲和力和认同感。要不断深化漳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大两地师生员工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双向互动。要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扩大漳台少儿艺术交流。要积极做好台胞青少年来访接待工作,举办海峡两岸青少年手拉手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作者系中共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