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大文学院:文脉绵延八十载

2008-11-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杨欣欣 我有话说

“一个大学能否臻于第一流,端赖其文学院是否第一流。”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先生为文学院的发展定下基调。八秩犹新。从武汉大学文学院80年薪火相传的历程,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所大学乃至一个广大地域的文脉。

群贤毕至聚大师

黄侃、郁达夫、闻一多、刘博平

、叶圣陶……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仅仅是从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历史长廊中撷取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代表。群贤毕至,风云际会,无论是赫赫有名的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还是文学史上传为佳话的“珞珈三女杰”,都昭示着武汉大学文学院不断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

从1918年设立“国文科”,武大中文学科创建已届九秩;由此上溯至1893年张之洞设置“汉文门”,中文教育实与武大同龄。文学院不仅对武大学术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对于中华文化传承拓新的功绩也不可忽视。

筚路蓝缕,风雨砥砺。初创时期,以章太炎得意弟子黄侃为代表的“章黄学派”立足珞珈,名扬学界,其大胆的怀疑精神、积极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学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永济、刘博平、席鲁思、程千帆等“五老八中”汇聚珞珈山下,其团结、包容的团队精神造就了武大文学院的鼎盛。

60余项成果获大奖

2003年,语言学家宗福邦等12位学者历经18个春秋,著成我国第五大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这一“盛世修典的又一硕果”在全国学界引起极大反响;2005年,吴志达教授领衔编纂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子项目《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历时11年后隆重面世,标志着我国明清文学研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稽古拓新,厚积薄发,武汉大学文学院学者们皓首穷经完成的这些鸿篇巨制,都是各自学术领域的扛鼎之作,它们不仅是武汉大学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武大文学院秉承优良学术传统,视知识创新、学术创新为学院生命之源泉、发展之动力、教学之给养,着力铸就学术重镇。近年来提出“精神、经典、精品”理念,注重原创,打造精品,一批颇有影响力的厚重成果相继问世,60余项成果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吴玉章奖、王力语言学奖等重要奖项。

珞珈作家群

2008年3月,武汉大学第五届杰出校友评选揭晓,9名入选校友中,有3人毕业于文学院:学者易中天、作家池莉和熊召政。武大文学院以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珞珈山与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这里是无数怀揣作家梦的才俊神往的殿堂――1982年,武汉大学中文系1980级学生喻杉的长篇小说《女大学生宿舍》及其改编的电影轰动全国;1984年武大试行插班生制;1985年武大首创作家班……从珞珈山走出的100多位“学者化作家”,已形成颇具规模的“珞珈作家群”,正活跃于中国文坛。

如今,武大文学院更重视基础训练、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科前沿问题的学习和研讨,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长提供沃土。1993年在全国首创人文科学试验班,开创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许多高校的办学范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