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是个人才,而且是个杰出的人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为什么争议这么多,为什么难以封侯,为什么出师不利自杀,成为历史上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呢?我们在这里不探讨其他各种复杂的原因,仅就人才成长中的团队合作问题做些分析。
|
篆刻:韩志强 |
在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或发展时期,其能力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起码关键的成功要素是有异的。比如在成长初期或平稳发展期,主要是学习和积累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关键要素是探索精神、学习速度与方法等等。而在快速发展期,则不仅要求有超强的能力、高度的进取心,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到了鼎盛期,或从快速发展期向鼎盛期过渡的过程中,那么领导力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就更加突出了。为什么?因为在这个时期,无论从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讲,还是从社会与组织的期望来看,都要求你能够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团结和带领相关的团队获得集体的绩效,而摆脱个人英雄主义的一己之快了。
在历史上,这样的经验教训很多。比如刘邦与项羽,一弱一强,却又一胜一败,为什么?刘邦自己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而项羽在几乎成为孤家寡人的形势下,曾向刘邦提出单打决斗的挑战:“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刘邦的回答是:“吾宁斗志,不能斗力”。最后逼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只能走投无路,自刎于乌江之边。
不少人认为项羽很有古代英雄的气概,而刘邦却缺乏勇士的品格。显然这种评价是迂腐的。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就是因为他作为那个年代新势力的领袖,特别重视团队的作用,善于团结各路英才,发挥团队的力量,从而达到一己之力所不能达到的人才集聚放大效应,这才是根本。
团队协作包括许多含义。它既是一个分工、协作、团结、配合的概念,也是一个领导、服务、组织、指导的概念。特别是作为团队领导者,他需要从事大量的工作来实现组织的目标,整合各种各样的行为来促进团队的绩效,比如正确理解和把握组织目标从而确定团队目标,使团队结构化和组织化,争取团队工作所需的资源,清除团队工作的障碍,指导并帮助团队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强化他们各自对团队的贡献,与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展工作,更合理地配置并利用共同资源以实现团队的和组织的目标,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团队协作的意义和作用无疑是越来越重要了。
从汉武帝开始,由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社会逐渐趋向于“中庸主义”的轨道。“中庸主义”的精髓,其实就是团队协作精神。汉武帝时代,国家基本结束了以前的天下割据、列强混战的局面,而走向大一统了。虽然还存在匈奴单于等少数民族的一些侵扰,但总体上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儒术”受到“独尊”,“中庸主义”成为主流,等级阶梯与严格执法得到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获得重视。为此,汉文帝才对李广叹息:“真可惜呀,你生不逢时!如果是在高帝(刘邦)那个时候,博取万户侯还不是小意思!”
放眼当今社会,不管是在企业或者是在科研单位,都讲究团队的协作精神。国内外职场众多企业经理人起起落落,最终成功人士毕竟还是少数;各行各业的人才成长阶梯上,不乏勇敢攀登者,可最后登顶的也寥寥无几。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要想顺利走向职业鼎盛期、功成名就,必须避免“李广”的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人生格言有一定道理。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时势造英雄,这也是至理名言。魏征曾对唐太宗说:“知人之事,自古为难,……但乱世唯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李广只是性格的问题,当然不是品行的问题,但其影响同样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