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从解放思想开始
有好技术就到技术市场上卖个好价钱,这在今天已是平常事。当今天技术市场的交易额已突破2000亿元的时候,回头来看改革开放之初,当技术市场刚刚起步时的情形,不禁令人慨叹观念转变所带来的巨大效应。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技术市场刚刚兴起时,引来的并不是一致的叫好声,有人质疑,技术市场是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采取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科技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研究单位负责科研,企业负责生产,几乎“老死不相往来”,所有科研成果都是无偿转让,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特定历史时期,这一科技体制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面对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怎样适应经济建设大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解决科技体制自身僵化、不活的弊端,这是改革开放之初科技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难题。在“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方针指引下,国务院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从宏观和战略方面统率全国科技工作。
“两个面向”的提出,是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科技工作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重大转变。自此后,科研机构开始调整工作定位,在内部进行管理制度和职称制度的改革探索,更有一些具有胆识的科技人员,开始走出院所和高校围墙,到社会上去闯一番事业,他们就是日后那些赫赫有名的科技企业的前身,也是民营科技企业的雏形。
改革驶上快车道
对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发展的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来说,放弃身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一场波及整个科技界的波澜壮阔的科技体制改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全面启动了。这场改革的结果,使成千上万的人改变了以往的身份,成为企业中人。
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讲话,提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小平同志的讲话,指明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决定》提出,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转变科技工作运行机制、调整科学技术系统的组织结构,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等。这一阶段以改革研究机构的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使科学技术机构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鼓励科技人员以多种方式创办、领办企业等。在这些措施的引导下,科技界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多种形式进入和长入经济。
1988年,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鼓励科研机构发展成新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积极开发和组织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在智力密集地区兴办高新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动企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支持集体、个体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科技机构的发展;积极推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一次飞跃。
据统计,通过30年改革,我国科研院所数量大幅度减少,从改革前的50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3000多家。在改革中,全国共有1200多家开发类院所转为或进入企业,从体制上解决了大批应用开发类院所长期游离于企业之外的问题,基本建立起科技型企业的运行机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
2006年1月,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做出战略部署,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推动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经过三十年来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我国科技体制在体系结构、运行管理机制、创新主体活力能力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改革以前,我国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独立科研机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已经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主体,科技系统结构布局得到重大调整。200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003亿元,企业、政府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三方面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8.3%、20.9%和9.9%。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
通过改革,改变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局面,竞争择优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绩效评价等现代管理手段的使用力度不断加大。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科技已经全面长入经济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我国攻克了一批长期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重点产业领域的研制能力大幅度提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近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7.8%。全国54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营业总收入55812.3亿元,工业总产值46067.6亿元,工业增加值11288.5亿元。在农业领域,攻克了超级杂交稻、转基因抗虫棉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在卫生健康领域,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疾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以及创新药物研制、中医药现代化等取得进展。
通过30年的深化改革,我国科技体系结构明显优化,科技运行机制与政策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主体的能力与活力显著增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新时期全面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