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三十年

2008-11-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文仲 我有话说
建国之初我国只有50所大学开设英语专业,到1965年英语专业点也仅有74个。从1978年到2008年这30年间,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专业点增加了十几倍,总数达到900多个。目前,英语专业在校学生也大幅度增加,总数达到大约40多万。

在英语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它本身也经历了深刻的改革。纵观这30年来教学改革的轨

迹,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整顿恢复,大致上是从1978年到80年代中期。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改革以探索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其主要内容,同时在大纲制订和执行、教材建设、教法试验、测试评估等方面都有所建树。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延续到目前,主要特征是狠抓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精品课和精品教材建设,对于前一时期的教学改革进行反思,为英语专业的学科重新定位,从而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当时英语专业面临“三无”的局面??一无大纲、二无计划、三无教材。文革中使用的教材已经无法再使用,而新的教材还没有编写出来。当时教师中的说法是“无米下锅”或者是“等米下锅”。1978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英语教材会议,对于国外教材的引进和国内教材的编写作了初步的探讨。1980年8月在烟台通过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课教学大纲,之后又经过修订,在全国试行。虽然当时还不可能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但这毕竟是文革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第一份大纲,对于英语专业教学的恢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年11月在青岛召开了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大会,王佐良教授任第一届编审委员会主任,会上制订了1980-1985年外语专业教材编写计划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工作条例》。1981年7月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在大连召开了全国性的英语教材会议,由编审委员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许国璋教授主持。会议敦促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北京大学、广州外国语学院等教材编写单位尽快完成各自承担的基础英语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在编审委员会下面设了两个办公室,北方办公室设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南方办公室设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在此期间,教育部恢复了研究生教育,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共设5个,即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批准博士生导师共9名;硕士点共设28个,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广州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等。1984年国务院批准第二批博士点和硕士点授予单位,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增加了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学院两个博士点。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和博士点的建立对于我国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年培养的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和硕士已经成为今日我国英语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有些则更成为学术带头人。

从1983年起,在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的领导下,英语组着手制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和高年级两个教学大纲。此次制订大纲汲取了以往编写大纲的经验教训,决定从调研和学习入手,大纲工作组在一部分院校组织了学生水平摸底测试,收集到第一手数据,同时,学习国外教学法和大纲编写的经验,在大纲设计方面作了新的探索。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础阶段和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先后完成,经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在全国高校实行。在制订教学大纲的同时,编审委员会还规划和组织了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经过各外语院系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几套综合英语教材以及其他教材,供全国使用,彻底改变了原来“无米下锅”的局面。在新大纲的指导下,陆续开始了本科的四级和八级英语水平测试,参加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大纲制订和主要教材编写出版之后,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完成了它的原定任务,国家教委决定把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改为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扩充和延伸了原编审委员会的职能,使之成为国家教委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咨询机构,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陆续开始在英语系开设经贸、新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在英语教学的框架下从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试验。其他院校也陆续作了这方面的探索。国家领导人对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了明确批示。此后,这一试验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展开。培养双语人才的试验也在几个院校中同时进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经过15年的试验和探讨,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局。目前,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都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学科门类的外语综合型大学。外语大学培养出来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在外语掌握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经过十几年的探讨和试验,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已经初具规模,也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在此基础上于2000年制订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实行。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

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摸索出一套培养的办法,也培养出了许多届有竞争力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试验过程中,个别英语院系开设过多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训练有所忽视,学生的英语基本功,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有所削弱。就全国而言,英语专业点设立过多,有些院系扩招的规模超过现有师资力量所能承担的任务,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在为数不少的院系,英语专业传统的学科地位有所削弱,通识教育比以往更不落实。随着具有较强英语教学背景的经管、外交、法律、新闻等专业的独立发展壮大,英语专业自身的定位问题成为该专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人们开始从更广的视角思考和讨论如何加强英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如何进一步明确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如何拓展英语专业的学术研究领域、如何界定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平衡外语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如何规划英语专业的师资发展、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高层次英语人才等等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外语人才培养发展迅速,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成倍增长,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外语专业的毕业生的质量仍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高水平的外语人才仍然十分缺乏。这包括外交翻译、会议同声传译、经典著作翻译、高水平的师资和研究人才等。另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各院系办学条件和师资条件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再者,在整个外语教育中,英语这样的“超大语种”和其他大语种(例如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的比例关系、英语和非通用语种(如东欧、北欧、亚非地区的诸多语言)的比例关系目前仍缺乏统一的规划。

考虑到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对于外语教育的发展作出长远规划是形势之所需。国家外语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对于外语通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比例作出预测,对于高端外语人才的培养作出相应的计划,对于各语种之间的比例关系要统筹兼顾。就英语专业而言,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英语院系的差异应该有所考虑,需要制订适应不同情况和条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不同地区的英语院系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我国广阔的地区,以同一个教学大纲指导条件和水平迥异的英语院系的教学似难收到很好的成效。对于教学需要实行更细化的分类指导,以便我国英语教育在今后能有更大的更健康的发展。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