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求贤若渴换来“海鸥”报国

2008-1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李骁轶 我有话说

“别看它其貌不扬,可是比目前常用食品卫生生物检测技术提高了十倍敏感性的专利项目。”夸张的手势、流利的英文,留美博士葛跃在“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活动现场对记者侃侃而谈。

这些拥有多年海外工作经验的博士们,既不称自己“海归”也不叫自己“海待”,“我觉得我们这些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

活动的留学人员应该叫‘海鸥’”,旅美科协2009年总会会长陆强笑着告诉记者,“由于在国外我们还有自己原先单位的工作,所以在江苏不建公司,只做具体项目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本次活动内容之一的企业洽谈会上,作为147名“海鸥”博士的一员,葛跃认为远渡重洋,将自己的专利带回祖国十分值得,他说:“江苏对人才的重视,令我们很受鼓舞,优厚的专利引进政策非常人性化,甚至连我们的生活问题都考虑到了,我非常喜欢江苏这个充满机遇的地方”。小朱是江苏省人事厅协助活动的工作人员,这段时间,每天从一大早就开始奔忙,她告诉记者:“镇江是这次江苏八市洽谈的首站,接下来博士们还要赶往常州,那边还有更多的地方企业和项目在等待他们。博士们在江苏投资创业,我们不仅提供丰厚的创业启动资金,还能解决他们的特殊工作环境要求,甚至个人住房、买车问题。”

在镇江国际饭店五洲厅里,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十个国家的百位博士级别人才个个携带自己最新专利项目“有备而来”,令在场的洽谈企业老总们目不暇接。“我们刚和李可人教授谈过,他研制的微波、毫米波通信系统很吸引人,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拜访葛俊祥博士,比较两人不同风格的技术哪个更适合我们公司。”江苏某知名企业老总拿着厚厚一沓资料,高兴地向记者招了招手,他还表示,这次活动很成功,希望今后还能政府牵头,再办、多办。

从镇江到常州,从无锡到张家港,一路走来,不仅是海外博士,就连记者也被江苏企业、政府求贤若渴的精神打动着。在项目洽谈的现场,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是许多当地名校的大学生,课余时间也来到“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的现场。“这些新技术很多是我们在学校学不到的”,江南大学的董同学说道,“来参观,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需要什么,另一方面也开阔了眼界,了解国际上最新的科研动态,提升专业学习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