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墨书香 雅俗共赏

2008-11-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11月14至16日,第二届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的举办,让合肥这座科教城市更加洋溢着文墨书香的韵味――

展会期间,来自上海、广东、浙江、河南、新疆、西藏、东北以及安徽省内近400余家知名文化企业在此集中亮相;100多类、40余万件古玩、根雕、陶瓷、苏绣、字画等文化纪念品,在合肥会展中心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

接;杨根连、王永庆、卢群山、刘天源等一批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现场展示的工艺精品让人叹为观止……

“相信用不了几年,只要一谈到文化纪念品,人们就会想到合肥,想到安徽。”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岳芙蓉对第二届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和合肥的评价。

集聚文化要素的平台

“文化纪念品是特殊的文化商品,不仅汇集了技术、市场、资本等经济要素,更要汇集民族、艺术等等文化要素,创办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集聚文化要素的平台。”作为发起者和主办方之一,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存安这样阐释举办文博会的初衷。

我国纪念品市场鱼龙混杂、文化品位偏低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而带来的品牌缺位、种类单调、形态陈旧、趣味平淡等市场状况亟待解决。合肥市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一拍即合,于2007年创办了首届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

以推动全国文化纪念品产业整体水平提升,促进文化创新与产业进步,参与全球化竞争,提高我国文化纪念品产业的竞争力为目标,第二届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汇聚了宣城宣笔、芜湖铁画、界首彩陶和上海飞胜红木、浙江新立瓷笛、德化陶瓷、西藏印巴首饰、新疆和田玉器等国内工艺品生产厂家,内容涵盖了舞台艺术、新闻出版、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大部分门类。

造就城市文化新民俗

一个成功的文化会展,必须是雅俗共赏的节庆,必须在致力提升专业水准的同时,赢得更多市民的呼应。主办方在创办文博会时,就立志于造就城市文化新民俗。

在本届文博会上,主办单位更加注重突出市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一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良好氛围。3天时间里,场内安徽民间民俗展演区共演出节目达13场,观众达10多万人次,合肥庐剧、黄梅戏、皖南花鼓、六安大别山民歌、变脸等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民族表演,提供了一场场丰富的“文化盛宴”,让市民共享“艺术之葩”。展会精心策划博览交易、文艺演出、文化论坛、拍卖鉴定、名人字画表演等文化活动,集观赏性、互动性、参与性于一体,让广大市民感知文化、品味文化、消费文化。从群众参与度来看,文博会事实上已经成为合肥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嘉年华”,成为城市的一种新民俗和文化与创意的节日。

文化开放彰显生命力

“在文博会上可以看到现代的创意设计、传统的民间工艺,还有前沿的高新技术,这种多样性让我们看到了文博会的辉煌明天。”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对本届文博会的最深印象在于开放性和生命力。

天南地北的参展单位、多种门类的文化形式、流派各异的工艺大师……文博会不仅注重会展内涵的广博和开放,在举办组织上也积极拓展。与首届文博会由合肥市“一家独舞”的情况不同,本届会展以“省会经济圈”和“合淮同城化”为纽带,由合肥市主动邀请六安、巢湖、淮南以及宣城四市作为协办单位,联手合作,共同办会。不仅实现了省内兄弟市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产业优势互补,也是推进“城市文化圈”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

同样,为了借助品牌的效应,增加大会的人气,扩大展会现场贸易额,今年的文博会把全国第21届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积极引入合肥同时开展。来自全国各高校110多家出版社、700余家图书馆的上万客商,与参加本届文博会的参展商形成了很好的互动,真正实现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正在文墨书香中被打造成为文化会展品牌!

(本报合肥11月1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