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流行语”承载山乡“教育梦”

2008-1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清国(山东新泰市石莱镇教育办公室主任) 我有话说

深藏在沂蒙山群峰之间的石莱镇,最初的名字叫“石旮”,又名石城,意为石头遍地。30年前,这里流传着民谣:“石莱,石莱,十人九不来,来了就想走,走了不想来!”“黑屋子,土台子,坐着的都是泥孩子。”这些歌谣,

是对当时山里学校景况的形象描述。在大山皱折里的自然村,学校大多没有固定场所,或者在破旧的看场院的草房里,借用民房上课,有的学校连屋子都没有,夏天躲在树荫下,冬天围着太阳转。学生们上学都是从自家带着小板凳来,教师用的“三大件”是:一盒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山野,人们的观念起了变化,山乡流行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头语。父老乡亲挥锤握钎,凿石劈坡,硬是在一片片山梁上凿出平地盖学校。为把学校的草房变成瓦房,人们节衣缩食,西家一车石,东家一根梁,有的卖掉自家的猪买来瓦片,有的用鸡蛋换来木制课桌。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流行语中,全镇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教师们如愿用上了新办公桌,规格、款式、色彩整齐划一,还配足了文件、资料、作业本等文具。

山里人在发展经济中,深深感觉到“没有知识,发家致富难”,再也不能让下一代当“睁眼瞎”,人人都要有书读。于是乡间又兴起“治穷先治愚,立业先立教”的流行语。1988年,石莱人齐心合力,投入到更艰难的“普九”攻坚战。十载间,卧薪尝胆,风雨兼程,从“点点红”到“满山红”,到1998年全镇实现了“两基”,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跨入新世纪,石莱镇趁热打铁,构筑起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免除了贫困学生的课本费,对寄宿生的生活进行补助。

与此同时,石莱镇也逐步甩掉了“贫帽子”,成为“中国仔猪之乡”,崛起了千亩柿子、千亩核桃、千亩冬枣、千亩桑园,中药材也远近闻名,老百姓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时,“孩子是花朵,学校是花园”的口头语又流行起来,各村攒足劲,为学校建起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对校园进行美化、绿化、净化,做到季季有花,四季常青。校园美起来了,山乡处处都有孩子的欢声笑语。不经意间,又诞生了新的流行语:“山里娃,城里娃,相比一下并不差,均衡教育提得好,教育走向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走进了山村小学,村村建起了“校园网”,开通了远程教育,老师们上课用起了电脑等多媒体,轻点鼠标,播放教学光碟,妙趣横生,学生不出门就能听国内名师讲课,并能在网上畅游知识的海洋。

如今,教师的待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每年都有一批大学生来石莱任教。1978年,全镇教师每月工资平均30多元,现在平均每人每月工资近3000元,30年工资增长了近100倍。30年前流行的歌谣现在变成了:“石莱,石莱,十人九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本报记者邢兆远采访整理

人物小传:孙清国,男,46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2000年起担任新泰市石莱镇教育办公室主任。先后荣获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当选为新泰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中共新泰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党代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