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面世

2008-11-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庄建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庄建)由侯惠勤、李景源、郑杭生、卓新平、张卓元、汪海波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著名学者共同完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让读者得以透过经济学、社会学等14个学科发展,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解放的难忘历程,领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

的缤纷画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分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中国哲学、中国宗教学、中国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法学、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中国民族学、中国历史学、中国世界史研究、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国新闻传媒、中美关系等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丛书策划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赵剑英将这套丛书的特点概括为: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丰富、发展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全面展示了3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丰富内容;作者编者均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从而保证了丛书较高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准。他认为,这套丛书突出问题意识,凸显理论创新,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以其宏大的学术视野、深邃的历史反思意识和深入的学术梳理以及强烈的现实关切,站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节点上。

虽然不同学科的回顾由各自领域的专家担纲进行,但专家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背景的描述,取得成果的原因的论述却呈现出高度的一致,表达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识。经济学家汪海波认为,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伟大征程,取得了中外旷古未闻的辉煌成就,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中迈出了坚实而又重要的一步。学者李文海认为:“社会条件和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术发展和繁荣的最有力的杠杆。中国历史学30年来的飞速发展,除了史学界同行们潜心钻研、刻苦治学、勇敢探索,充分发挥了史学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之外,还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在各部著作中,学者们对这一时期各学科的发展给予了积极评价。李林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重新受到重视,法学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逐步复兴和繁荣。中国法学在改革开放、法治国家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等做出重要贡献的过程中,涌现了大批优秀法学人才,产生了大批重要法学研究成果,向人民交出了一张合格的答卷。”社科院学部委员、哲学所所长李景源在对这一阶段我国哲学学科的发展进行描述和总结时指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理念已经出现根本转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现象,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话题。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树立‘中国特色’范式,对于推动哲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学部委员、著名民族学者郝时远指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两个孪生学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田野’中形成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交融发展态势。其原因不仅在于中国具有丰富的传统东方民族学土壤,而且在于它是认识和把握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不可或缺的科学工具。”

丛书给读者一个信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光荣的过去,有凯歌行进的今天,也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