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开放成就我的教育理想

2008-1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元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院长) 我有话说

作为成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我们在年富力强的时候,适逢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年少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下有了实现的土壤。

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非凡岁月里,我从东北乡村里的一个“下放知青”,一路走到依托吉林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和珠海经济特区的市场潜力创建的一所“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吉林大学珠海

学院。经过六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不仅拥有了1.5万名在校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7%,而且教育教学质量跻身于全国“2008年独立学院排行榜”前五名。

1976年我从吉林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受组织委派赴美学习高等教育管理。面对十年“文革”给中国高等教育造成的体制硬伤和各行各业的人才断层,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教学、科研并重,围绕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办学的兴校理念,并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等改革措施。为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吉林大学在坚持办好研究型、精英化高等教育的同时,从1999年开始尝试吸引社会资金2亿多元,采取“公办民助”模式,在长春举办新机制的经济信息学院,我被委任为吉林大学经济信息学院首任院长。这一高校改革的新生事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全国各地的高考上线生纷纷争相报考我们的经济信息学院,连续四年的招生、就业、考研形势都非常好。

到2001年,全国高校大量扩大招生和各地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大学城(园区),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吉林大学在经济信息学院终止招生之时,瞄准了广东IT产业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机,立即与珠海市政府签订了创办吉林大学(珠海)软件学院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合作协议,受吉林大学党委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董事会的重托,我挑起了吉林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兼珠海学院院长的担子。

举家南迁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自己完全陌生而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上苦苦寻找有志于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合作伙伴,在杂草丛生的珠海市金湾区草堂湾畔凝聚资源、拓荒建校,这些对我来说既是教育经济学的一次重大实践,更是我人生中面临的一次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在吉林大学和广东省以及珠海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闯过了投资者一度缺位、建校资金链中断、师资紧缺、招生计划面临落空危险等一道道难关。在最困难时期,我们连差旅费都要自行垫付,靠借钱发放教师工资。从2003年吉林大学(珠海)软件学院首次招生,到2004年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全面启动;从创办涵盖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六大学科门类及其13个系、31个本科专业的独立学院,到开放式办学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如今已完成校舍建设任务,结束外延发展的规模扩张,开始实行办学的战略转移――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培育办学品牌特色。

今天的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正沿着“基础平台+专业教学+实践训练”的培养模式,努力打造中国式独立学院的办学品牌。如果说国家重点大学的主要责任是实施精英教育,省市公立大学的主要责任是体现教育公平,那么我们珠海学院的主要责任就是增加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我为之奋斗的教育理想。

(本报记者杨连成采访整理)

人物小传:王元良,1948年生于吉林省伊通县,197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先后任吉林大学教务处处长、吉林大学校长助理兼经济信息学院院长、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院长、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