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挑货郎”到“洮砚王”

2008-1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成德(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董事长) 我有话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用一副货郎担,挑上药材、衣服、小日用品和茶叶,上山下乡,走村串户,换点零花钱。是改革开放,是洮砚,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出生在洮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离洮河绿石产地只有二十几里路。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吃不饱也穿不暖。我刚接触到洮砚的时候,洮砚还是甘肃卓尼县、临潭县等地民间百姓雕

刻制作的小工艺品,产量不大,工艺也简单。卓尼县有一些群众靠祖传的手艺雕制砚台,但由于山大沟深,虽然雕刻精致,却很难卖出去,大家仍然过着贫穷的生活。在上山下乡当挑货郎的日子里,我有时也赊销一些砚台,背到外地去卖,还能赚点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的历史,已经有1300多年,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北宋的苏东坡、黄庭坚等名家都对洮砚有诗文赞颂。而在我们那儿,大家刚刚从饥饿中走过来,过上温饱生活,文化生活是奢侈的,制作洮砚的洮河绿石就默默地躺在河水深处,价值不被了解。

当时扶贫工作已在我的家乡岷县进行,听说政府有扶贫资金,我向乡政府申请扶贫资金,搞洮砚买卖,带动周围乡亲一起发家致富。乡政府干部听说我要卖洮砚赚钱,哑然失笑,认为是异想天开。当时,乡政府的扶贫重点是用扶贫资金给贫困户买牛,让农户养牛致富。与乡干部磨了多次,他们也没有把扶贫款给我。

我只有继续背着砚台到邻近的地方推销。1986年的一天,我背上砚台,坐上由岷县去陇南的班车,听说那里的人热爱字画,砚台好卖,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兴奋。但行至半路,车突然翻入路边的白龙江,车祸中我当即昏迷过去。等被救醒后,我听说有17人在车祸中丧生。幸运的是,当我把7块没有受损的砚台背到陇南群艺馆时,识货的陇南文化处处长用4000元买下了我的砚台。

当时,4000元现金对我来说真是一笔巨款。我约了七八个制砚师,腾出自家的房子,挂出“岷县维新工艺美术洮砚厂”的牌子,当了一个小老板。

过了一年多,定西行署专员张国维来岷县视察,看到我的洮砚厂,就对陪同的县领导说,洮砚是中国有名的砚台,这就是咱们的特色产品,岷县有这样好的资源,为什么不开发,应该好好搞起来,搞成当地的名优特新产品。很快,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的“岷县维新工艺美术洮砚厂”也换了醒目的牌子:“岷县洮砚厂”,工厂也由乡下迁到了县城,营业执照等很快也办了下来,上面赫然写着:法人代表赵成德,我真正成了一名私营企业老板。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大家都富裕了起来,我的企业也越办越大。1992年,我把洮砚经营又从县城转移到省城兰州,成立了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在我们洮砚公司的带动下,洮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家乡父老依靠洮砚也富裕起来。每次我回岷县老家,看到乡亲们我都特别高兴,改革开放改变了洮砚的命运,也改变了洮河儿女的命运。而我,在家乡老人们口中也从“挑货郎”变成了“赵砚娃”,不少人则叫我“洮砚王”、“大老板”。我还出资在家乡办起了民办公助的成德中学,自任校长;还多次资助社会公益事业。

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我制作了雕刻99条龙的“九九归一”巨型洮砚,以甘肃省人民政府名义作为庆回归礼物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十年来,每遇党和国家的大事,建国五十周年、神州飞船发射、党的十七大召开,我都会设计创作大型纪念砚台,作为礼物无偿贡献。最近,我又花三年时间制作了“辉煌”砚,献给祖国的改革开放30年周年。我想通过洮砚,祝福祖国蒸蒸日上,祝福祖国的文化事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陈宗立、通讯员罗斌采访整理)

人物小传:赵成德,男,1964年出生于甘肃岷县,小学文化,在青年时期曾做过房屋修葺工、搬运工、拾粪工和挑货郎。1983年起开始开发、销售洮砚,1986年办洮砚厂,现为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董事长、全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甘肃省慈善总会荣誉会长。曾获“第六届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