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服务群众 创新思路 促进繁荣

2008-1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姜昆 我有话说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号召。

繁荣文化就必须把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最充分地激发出来,推进全社会的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各种艺术形式的生产力,营造浓厚的文化创新氛围,使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丰

富多彩、日新月异的艺术实践活动,展现艺术形式的新形态、新语言和新的风貌。中国曲协正是基于这个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分析、指导中国曲艺的发展,大力促进曲艺繁荣。

(一)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曲艺界的同仁,以对曲艺这种艺术形式的钟爱与执著,呵护与期待,时时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曲艺人肩上的责任重大,激励自己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我们党一贯强调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要重视社会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创作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如果违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制造低级庸俗的精神垃圾,势必干扰和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培养什么样的新人,鼓励什么样的新作,提倡什么样的创新,就成为曲艺工作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根据曲艺艺术的具体特点,我们提出了“在创作上,坚持以小见大,坚持雅俗共赏,坚持反映现实,坚持推陈出新”的具体要求;在传承和发展上,积极响应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指示;在各项曲艺赛事中严格把关,既加大力度表彰和支持反映现实的作品,又给予娱乐性强的节目以一定的空间,使得曲艺的晚会、赛事呈现多元化、大众化。

中国曲协希望广大曲艺工作者以创新思维指导创作,以“新人、新作、新形式”来展现社会主义新曲艺的面貌,不必过分拘泥于传统“程式”与“表现方式”,只要符合曲艺的本质属性和艺术规律,就不反对从其他姊妹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这样的艺术实践,既符合曲艺发展中不断革新、不断适应新形势而变革的自身传统,也符合当今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艺术欣赏和审美方式变化的需求,从而才能扩大曲艺的社会影响,促进曲艺的繁荣发展。

(二)

曲艺的传统就是始终坚持活跃在生活的第一线,以最快捷的方式反映、歌颂新人新事,讽刺、鞭挞时弊与丑陋。我们曾在曲艺家内部展开过很长一段时间“找准曲艺定位”的讨论活动。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曲艺的定位不能只放在电视晚会和庆典活动上,而要把深入基层、充分发挥曲艺的特点为群众服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广大基层群众生活的第一线,永远是曲艺家的大舞台。

“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提出了响亮的口号:为老百姓创作,为老百姓演出,让老百姓满意。带有公益性的相声俱乐部,一坚持就是四年,而且承诺20元票价“永不涨价”,充分反映了曲艺家们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自2005年起,中国曲艺家协会创办了“送欢笑,下基层”义务演出小分队活动,每月一次,组织曲艺家以乌兰牧骑的方式,到老、少、边、穷地区,到工厂、军队、农村生产的第一线义务慰问演出。目前已坚持了四个年头。刚开始,“满足广大基层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似乎只是空洞的口号,但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的社会现实,是党和政府实实在在对老百姓做的实事。

许多老艺术家参加“送欢笑”活动后,都感慨万千地回忆起他们曾经走过的道路,都提到过去长期深入生活、不间断地到工农兵群众中间演出的场景。著名相声演员唐杰忠的话很有代表性:“过去我老在部队里为兵演出,可现在已经有好些年没有去部队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来,什么都讲‘经济效益’,我们专业团体很长一段时间疏远了群众,离开了广大基层观众最广阔的大舞台。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元的‘演出费用’,是最基层的观众担负不起的天文数字,我们离老百姓远啦!”

进城的农民兄弟看了我们的演出后说:“过去在农村,偶尔还有政府组织的大型演出,可进城务工以后,我们进不起剧场,更谈不上看你们的演出了!”革命老区、长征起源地福建宁化的一位老人对小分队的演员感激地说:“甭说北京的名演员,就是省里的演员也难得到我们这里来演出呀!”

――这是表扬吗?这是批评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送欢笑,到基层”活动正是符合了党和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也体会到这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在长期的深入生活演出中,结合广大观众的反映,许多曲艺家认识到:“说教式”宣传已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们不能再板起面孔说教,而应提供寓教于乐且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优秀精神文化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民族精神。大家在实践中创作,在实践中修改,在实践中不断地打磨作品。这样的实践为曲艺育新人、出精品,也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现途径中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曲艺艺术的创作和表演经历了从过去的“地摊”、“茶馆”到“广播”、“舞台”、“电视”等不同的传播方式。新闻媒体是传播范围最广泛、传播效果最理想、社会影响最显著的传播载体。中国曲协不断与中央电视台及地方主要新闻媒体共同举办曲艺节、曲艺展演、牡丹奖颁奖、少儿曲艺大赛等大型活动,既为广大曲艺工作者提供了展示艺术成就窗口和进行艺术交流的平台,也提升了社会各界对曲艺艺术的关注度,扩大了曲艺艺术的影响力。

2005年7月,第五届中国曲艺节设立杭州、南京、江门、昆明、银川、铁岭、济南7个分会场和北京主会场,900多人参演,演出24场近200个节目,有40多个曲种与观众见面,在会场所在的8个省市,直接观众达5万余人,充分体现了“曲艺的盛会,大众的节日”这一主题。曲艺节还引发中央电视台各频道热播曲艺节目达三个月之久。

2006、2008两次“金陵牡丹曲”颁奖晚会,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袁德旺执导,收视率可观,业内外的反应都非常强烈;连续两届的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进一步推动了少数民族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有力促进了各民族的艺术交流,并由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节目录制播出,亦获得好评;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连续举办两年,打造文化品牌,促进和谐文化发展,体现了很强的创新性;“中国廉政曲艺晚会”、“全国3・15曲艺晚会”、“中国笑星超级模仿秀”、“全国少儿曲艺大赛”、“CCTV第四届相声大赛”等,都通过与新闻媒体合作,不仅凸显了曲艺艺术特色,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近年来,曲艺战线新人辈出,佳作不断,曲艺事业后继乏人、曲艺生存状态不佳的现象日渐改善。大多数曲艺家都说,目前是中国曲艺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群众的欣赏情趣、价值观念、审美需求都有较大的变化。曲艺只有真正将科学发展观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科学规划,全面统筹,持续发展”,才能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艺术事业。惟其如此,方可“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作者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