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数字出版发展新格局

2008-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寿山 我有话说
最近两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07年,被业内称为“数字出版年”。目前,数字出版已经进入从理念到实践,从点到面,从环节到产业链的全方位、立体化推进阶段。

我国数字出版成就令人瞩目

两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IT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水平持续

提高,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逐步变化,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并凸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字出版产业增速迅猛。与传统出版物市场增长缓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出版产业增速迅猛。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统计,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06年的200亿元增长了70.15%。其中,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收入7.6亿元,电子图书收入2亿元,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收入10亿元,博客收入9.75亿元,在线音乐收入1.5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收入150亿元,网络游戏收入105.7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75.6亿元。到今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将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

2.手机出版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根据《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对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的分类比较,手机出版是成长最快的数字出版业务。几年前还以纯粹的手机通讯和增值服务为业务范围的移动通讯企业,现今已经涉足内容生产领域。可以预计,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将会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向移动媒体终端发展,手机读物、手机视频等都有较大增幅,数字出版向无线移动、个性化按需定制和跨媒体出版发展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3.数字化阅读方式获得广泛普及。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信息获得渠道,打破了以往报纸、图书、广播、电视、杂志五大媒体的市场垄断地位,“读屏”消费日增,“读书”消费趋缓,多元化和数字化阅读渐成趋势。截至2007年,我国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已达40余万种,居全球首位。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调查,2007年国民网络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17.1个百分点。以网络阅读为主的数字化阅读持续走高,反映出国民阅读方式向网络和数字化阅读的转变。

4.传统出版商加快向数字出版转型并逐步占据主动地位。在技术提供商涉足内容开发和服务的同时,传统出版商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出版的产业大势,由消极观望转而主动进军数字出版领域。一方面,出版社、杂志社、报社三大传统媒体的网站数量较之一年半以前分别增长了86.0%、78.3%、141.9%,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等一大批名社及出版集团纷纷涉足数字出版。今年4月,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宣告成立。7月中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9家出版集团在北戴河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建设一个拥有先进技术标准和完善数字化出版解决方案的数字网络出版平台。这标志着传统出版商进军数字出版的合纵连横之势已然形成。

5.电子商务和数码印刷开辟全新的营销模式。发行领域,一方面,网络书店模式发展稳定,当当、卓越等大型网络书店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另一方面,上海发行集团、浙江新华发行集团等大型发行集团建立的专业性销售网站纷纷涌现。2007年民间渠道的网上销售码洋增长率高达30%以上。网络书店的普及,还使得99%的图书都有机会进行销售,成为我们可以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印刷领域,按需印刷(POD)于2007年全面进入出版业。商务印书馆、中国标准出版社等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在按需印刷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不俗进展。目前,除了国外按需印刷(POD)设备外,我国自主研发的方正印捷POD系统也为业界广泛采用,其印刷速度为每分钟几百页,完成一本书的印刷、装订和切边,仅仅需要5至15分钟。

1999年到2005年,全国图书库存码洋从241.63亿元增加到482.92亿元,以平均每年12.28%的速度增长。至2007年,全国图书库存码洋达到524.97亿元。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大力发展按需印刷和按需出版,有助于克服传统印刷大量库存产品积压的痼疾,使零库存成为可能。

6.数字出版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近一年来,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电子纸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成为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些技术上的发展与突破,为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支撑。

7.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数字出版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数字出版领域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数字出版领域的成绩令人振奋。但与国内出版业的内在要求相比,与国际出版业竞争的外在压力相比,我们在数字出版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于数字出版的认识依然有待深化。2.数字出版的管理模式有待完善与创新。

3.数字出版的产业化瓶颈亟待突破。目前,数字出版面临的产业化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产业链角度看,传统出版单位过度集中在内容源头一端,离内容价值最终实现端的距离较远,在整合整个产业链的过程中处于劣势。与此同时,掌握着新媒体技术的公司虽然拥有技术和平台上的优势,却缺乏出版资源的支持。二是在商业模式上,以传统出版单位为主的数字出版尚未形成能够盈利并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还处于投入大于产出阶段。三是在资金投入上,由于受惠于国家的保护性政策,传统出版单位大多缺乏研发和实现转型的紧迫感和内在动力,投入不足,资金匮乏。四是人才的培养跟不上产业的发展。

4.数字出版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尚需加大。同时,数字出版标准和规范、版权保护等问题,也是产业发展亟待克服的技术性障碍。

为了推动数字出版这一出版业具有革命性的历史进程,我们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数字出版的认识。

当前数字出版领域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

第一,应充分认识出版业面临的形势。进入21世纪以来,出版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转型期。最近几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图书出版的赢利能力有趋于停滞的倾向。与此同时,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文化信息传播的新特征,为出版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产业增长点,这是传统出版单位必须把握和争取的历史机遇。

第二,应准确把握国际数字出版的大趋势。当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全球出版传媒产业一致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出版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抓住数字出版的先机。今年6月举办的2008年美国书展上,亚马逊开发的Kindle手持电子书阅读器有望成为国际性的数字阅读平台。

第三,应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识数字出版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对于打造主流媒体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强势地位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借助数字出版技术推广民族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性。

2.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数字出版的支持力度。

3.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推动数字出版的产业化。

4.以工程、基地建设引领出版业,提升行业整体的数字化水平。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华字库、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平台等4项重点数字出版工程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性工程,它的建设对于我国出版业的现代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5.传统出版业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6.数字出版企业及技术提供商应加大探索内容创新模式的步伐。2006年,以Web2.0模式为标志的互动图书原创平台(UGC)开始崛起。中文在线收购了17k原创文学网,书生推出2.0版并力推原创作品。加上已有的几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可谓竞争激烈。

7.出版集团要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力军。

8.以数字化传播技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网络游戏出版为例,将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网游作品推向海外,无疑将是绿色网游时代的一个新亮点。

数字出版产业在中华大地正蓬勃兴起,出版业变革的时机已经到来,这场变革从本质上讲,是一场传播革命,是一场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我们期待着传统出版的资源优势和数字出版的技术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技术、网络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出版发展之路。

(作者为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本文为2008年10月19日在2008年数字出版年会上的报告。本报作了编辑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