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河安澜梦今圆小浪底

2008-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王浩宇 本报记者 何平 我有话说
在河南省洛阳市、济源市交界的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屹立着一座现代化的特大型水利枢纽。这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它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衔接的关键部位,控制着黄河90%的水量、近100%的沙量。

1994年9月,小浪底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0月成功实现大河截流。经过6年多的努力,

小浪底主体工程于2001年底顺利完工。

小浪底工程总库容量为126.5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2.3%,发挥着防洪、减淤、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多种功能。小浪底水库的蓄水可以缓解下游沿岸干旱,发挥灌溉效用,解除黄河断流的危险,有力地支持着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黄河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

黄河,滋养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孕育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炎黄子孙尊之为“母亲河”。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泛滥之河。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的2500年间,下游决口达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水患祸及25万平方公里,上演了一幕幕洪水滔天、家园荡尽的惨剧。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取得了举世公认的50年安澜的巨大成就,为国家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长治久安的环境。但是,黄河源源不断的大量泥沙却未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道还在继续抬高,随时有泛滥危险。

党中央,国务院在反复比较水利部门提出的加高堤防、下游改道、兴建龙门水利枢纽等11个方案后,选定了建设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工程投入运行后,多次拦截上游洪水,大大减轻了黄河下游的防洪压力,黄河已实现连续8年安全度汛。

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张善臣说:“小浪底工程能够长期发挥防洪作用,与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联合运用,将使下游防洪标准从现在不足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能解除黄河下游的洪水威胁。”黄河下游凌汛威胁基本解除

黄河水害除了暴雨形成的洪水之外,还有凌汛。

黄河下游河道呈东北向流入渤海。由于纬度的差异,山东河段比河南河段早十天左右封河,晚二十天左右开河。封河期因冰凌阻水,泄流不畅,增加河道槽蓄水量;开河期河南河段先开,冰水及前期槽蓄水量一起下泄,由于山东河段尚未解冻,容易形成冰塞、冰坝,水位升高很快,造成凌汛。

小浪底工程投运后,黄河下游凌汛灾害基本解除。2001年冬季,黄河下游气温较常年偏低,防凌形势严竣,在即将封河的关键时期,小浪底工程持续以5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向下游补水,使封河形势得到缓解。

由于小浪底工程对下游流量的有效控制作用,改变了以往炸药爆破、炮轰或飞机炸冰等传统防凌方法,8年来解除了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在每年初的凌汛期间,小浪底工程按照黄河防总要求,严格控制下泄流量,使下游河道始终保持均匀、适当的流量,平稳度过了凌汛期。

调水调沙控制下游河床抬高

“黄河斗水,泥沙其七”,治黄难,难在治沙。多年来,黄河下游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升,形成一条地上“悬河”。“悬河”如同悬挂在下游两岸百姓头上的一个大水盆,严重威胁着沿黄地区安全。

随着小浪底工程的投运,通过调水调沙方式将下游淤沙冲入大海,可使黄河河床数十年内不再抬高。调水调沙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小浪底工程的调节库容,有计划地控制蓄、泄水时间和数量,把淤积在黄河河道和水库中的泥沙尽量多地送入大海,冲刷河床,减缓泥沙的淤积。

自2002年以来,小浪底工程连续8年进行调水调沙运用,累计已将5亿多吨泥沙输入大海。黄河下游主河槽得到全面冲刷,过流能力从2002年的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增大至目前4000立方米每秒,有效延缓了黄河下游淤积,扭转了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淤积抬高的局面。

在黄河入海口,由于多次调水调沙带来大量淡水,此前干涸的河道形成漫滩,两岸芦苇重新长了起来,在深秋季节再现美丽的“芦花飞雪”。河道鱼虾也多了起来,一度萎缩的黄河三角洲面积稳定了下来。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的河流之一,治黄任重道远。作为黄河治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的小浪底工程,已成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强劲心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